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1篇
教育   89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2 毫秒
61.
研究型课程是国家教育部 2 0 0 0年 1月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型课程的诞生不仅使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走进教育世界 ,而且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研究型课程中 ,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现实生活人”建构着课程甚至也建构着自己的教育。当学生由教育的客体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当学生生活于其中的教育由依赖别人的教育转换成依赖自己的教育 ,当学生将接受教育的依赖性、被动性转换为成长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时 ,也就意味着“学会…  相似文献   
62.
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心开始逐渐向学校转移。校本管理、校本培训、学习型学校等新的学校变革理念相继涌现出来。在这一背景之下,许多具有前瞻意识的校长  相似文献   
63.
试论主体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体性教学是指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 ,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 ,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为手段 ,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① 它既强调教师作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又强调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 ,因而是一种“双主契合”的教学 ;它既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适应 ,又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往 ,因而是一种“多向互动”的教学 ;它既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掌握 ,又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而是一种“学创结合”的教学。一、双主契合 ,以学为本教学…  相似文献   
64.
主体性教学是指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为手段,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①它既强调教师作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因而是一种"双主契合"的教学;它既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适应,又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因而是一种"多向互动"的教学;它既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掌握,又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而是一种"学创结合"的教学。 一、双主契合,以学为本 教学是师生…  相似文献   
65.
"对话式教育"何以可能?--关于对话式教育理论基础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话式教育”是交往与对话的时代精神和生成性哲学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中的回应。从作为教育方法的“对话”到作为教育思维方式以及师生生存方式的“对话”.对话内涵的拓展和深化预示着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式的变革。主体性哲学的转向、化适应模式的变迁以及课程观的变革是对话式教育诞生的理论基础。教育理念与实践方式从“独白”到“对话”的转变.体现着教育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相似文献   
66.
当前的道德教育在目标、内容、过程三个向度上都偏离了本真的道德教育因而成为“不道德的道德教育”。“素质关怀”下的道德教育在目标取向上以道德高尚的人为旨归,在内容向度上注重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在过程向度上注重以人的方式来把握人。  相似文献   
67.
教育研究的学院化意味着学术的专业化和制度化,进而也意味着专业生活的科层化。学院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学的繁荣,但也同时造成了学术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的割裂;科层化的管理模式、僵化的学术评价机制以及教育学者“以学术为业”的生存方式,直接影响了教育理论的解释力、影响力和生命力,使教育学的发展面临困境。走出教育学困境的出路是:跨越生存边界,促使研究者与实践者达成理性共识;变革评价机制,促进学术评价机制的合理化。更重要的是,教育学者应当对自身的学院化生存方式具有一种批判性警觉,并因此而增强学养,在体制与自身发展之间谋求一种合理的“博弈”,实现教育学的规范化、理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68.
学校变革与教师发展往往需要外界力量的促动。大学教育研究者在协助教师作教学反思时,应当注重反思与重建的结合,促进观念与行动的联动。即不仅要协助教师反思教学行为,而且要剖析行为背后的思想观念;不仅协助教师重建教学观念,而且为教师重建教学行为提供具体的建议,使教师在新观念的指导下行动,在行动中检验新观念的有效性,在行为与观念的联动中实现自主发展。透过“捉虫”效应与“喔”效应这一独特视角,我们能够管窥“新基础教育”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中所构筑的独特的合作文化。  相似文献   
69.
当前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继续教育实效性较低的弊端。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从课程观念偏狭、内容空洞、结构失衡、课程衔接不畅等四个方面对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70.
自赫尔巴特之后,教育学自身的"裂解"及其与其他学科或主动或被动的交叉,在促进教育学从单数到复数膨胀式发展的同时,也使得维系一种"普通教育学"相对稳定的"公共话语空间"变得越来越艰难。迪特里希·本纳试图接续起源自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传统,他从对人类实践的分化与非等级关系入手,探讨了教育实践自身的逻辑;从行动理论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教育理论、教养理论和教育机构理论的分歧与关联,区分了管理、教学和代际行动等三种教育行动的具体方式。本纳对德国普通教育学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有可能为当前庞杂的教育学科群重构公共的话语空间,重建由赫尔巴特所开创的普通教育学的尊严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