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6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冷峻的幽默     
《中国人创造的奇迹》一稿,讲叙了刘老汉等中国农民在俄罗斯种菜的故事。他们租俄国的土地,种菜卖给俄国人,挣了钱在俄国投资发展蔬菜业。他们是赴俄打工的,反倒接收了不少俄国打工者;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丰富了俄国人的餐桌,同时也在俄国的土地上弘扬了“劳动使人高尚”的真理;因此他们不仅赚了俄国人的钱,而且赢得了俄国人的尊重,并引发了俄国记者的诸多感慨。  相似文献   
12.
宋汉炎 《新闻前哨》2012,(12):20-21
三峡日报大力提倡并切实抓好典型报道,这些年相继推出一批又一批各类先进典型,其数量之多、频率之快、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在党报中都属罕见,对新时期改进平面媒体的典型报道进行了新的探索,为增强党报典型宣传的效果提供了新鲜经验。它们留给我三点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则科技新闻,这篇稿件报道的DNA检测技术并非最新科技成果,但它借助富有传奇色彩的最新新闻事实,凭借娴熟的写作技巧,把神奇的DNA技术写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与科技报道常有的枯燥乏味形成鲜明对照。 此稿报道的最新事实,是侦探人员“上星期”披露的两件神秘案件。一件是16年前杀害一个4岁男孩的凶杀案,因一封匿名信上的邮票而告破;一件是205年前死在狱中的一个10岁少年,他的真实身份因DNA检则而澄清。记者由两位当事人年龄的接近和两件事相距年代的久远产生联想,提炼出“两个男孩,相隔两世纪”这一独特…  相似文献   
14.
写出感受     
我国体育健儿在27届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使他们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也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在国内外众多有关我国健儿的报道中,笔者在不经意中盯住了美联社的这一篇。在奥赛接近尾声的9月28日,中国健儿掀起第四次夺金高潮。这一天的战况以至许多细节,大家通过电视实况转播都看到了,但次日再读这篇报道,并不觉得重复乏味,而是兴味盎然,另有所得。这所得不是别的,就是画面上没有的某种东西,我把它叫做“感受”,特别是一位西方记者的比较独特的感受。首先,导语就传达出记者强烈的个人感受:“中国,金牌!中国,金牌!中国,…  相似文献   
15.
历史的和弦     
2001年春,正当布什上任后中美关系趋紧。钱其琛出访美国之际,首都北京举行了一个以乒乓球为由的特别招待会。它的时间选在中美“乒乓外交”30周年前夕,地点选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首次访华下榻的钓鱼台国宾馆6号楼,参加的有中国副总理李岚清与基辛格等当年参与“乒乓外交”的各界人士。会上首先由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致祝酒词,然后是中美两国中学生乒乓球表演。看到眼热时,李岚清与基辛格也不觉忘情宽衣,挥拍上阵,把纪念活动推向高潮。 以上是我们读新华社3月18日电稿了解到的,央视和其他各家媒体也都作过报道。同样是报…  相似文献   
16.
回归生活     
曾风靡大江南北的《苦乐年华》(《篱笆·女人与狗》主题歌)一曲,采取博喻方式,一口气对生活作了八种比喻,听来荡气回肠,至今犹觉余音绕耳.生活,是值得歌唱、吟咏的.列宁曾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据此我们  相似文献   
17.
在这个强权盛行的世界上,有骨头说美国不是的人不多,一篇短文能够戳到美国痛处的更少。刊登在西班牙2001年1月5日《世界报》上的《这个世界真神秘》,堪称这样一篇少有的妙文。 作者一定是早就看透了美国“民主制度”,对霸权主义心存愤慨,这次美国“马拉松式”的、丑闻迭出的总统大选,加深了他原有的认识,也激发了创作灵感,于是突发奇想来写这么一篇文字。 此文的独特之处有二,一是以“问号”谋篇,细数千字译文中的问号就有16个之多,堪称一篇“由问号组成的文章”(此种笔法的经典范例,恐怕当推我国屈原的《天问》,只是…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网上冲浪,看到这样一则信息:今年(2006年—编者注)10月中旬,上海的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在京举办盛大作者座谈会,纪念文汇报副刊《笔会》、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双双创刊60周年,王蒙、吴冠中、范敬宜等大家与会,称赞两家副刊历经60年长办不衰写下当代中国报史传奇,同时又发出许多感慨。新华社当日消息的标题是《众知名学者呼吁:报纸副刊不能被商业化吞噬》,人民日报消息的标题也同一基调——《学者呼吁:报纸副刊不能变成娱乐版》。  相似文献   
19.
美在创造     
美,如二月的春风吹拂大地,如五月的鲜花开遍原野,如夏夜的繁星满缀天庭.新闻园地亦复如是.如果说出类拔萃、生彩生华、可品可鉴、可圈可点之处就是美,那么在各种新闻载体、体裁中,在不同的报道内容和表现形式中,在构成新闻作品的所有要件中,在新闻生产的全部过程中,都可以发现美的精灵,寻绎出美的芳踪.新闻的主题、立意可以有美,作为思想外衣的语言文字也可以是有美的.当世界人口大会召开的时候,有记者说这是一次“旨在拆除人口爆炸装置的会议”;在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举行之际,有记者称“焰火将是这次会议唯一闪光的东西”,这些语言就都出语不凡,精警俏皮,令人过目难忘.新闻的构思可以有美,由此外化的作品的结构也可以是有美的.同为写紧急事件,《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采用“分镜头”写法,写几点几分不同地方人们的紧张行动,时空不断切割,写得紧凑而多变;《坠落中的客机》采用“慢镜头”写法,把生死攸关的44秒钟拉长来写,写几分几秒不同人物的心理情态,写得分分秒秒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20.
记者白夜在其通讯特写结集《黄花集》的后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走过一条漫长的记者生活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看到了无数的花朵,嫣红姹紫,色彩丰丽……我喜欢把这些花朵素描下来,给大家欣赏,也给自己欣赏.我想,人们从欣赏中,该会得到智慧和力量.如何去培植自己生命的花朵呢?好一段真诚的“采花人语”.近年看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中的“生活空间”节目,不由得时时想起这段“采花人自白”.或许,“生活空间”节目也是采花的节目,我们在不经意中产生的心灵悸动,表明也在无意中培植自己生命的花朵吧.这个短小的节目是那样引人撩人,晚饭时分(因早上没时间),随着那段熟悉的音乐响起,我们一家人都会放下厨房的活计或是停下筷子,围在荧屏之前,听主持人李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