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教育   48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对《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读了潘懋元先生“关于《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一文后引发的。潘先生谦虚地称之为“不成熟的意见”,这使笔者很是左右为难。既然人家已自歉了,再对之说三道四,似乎很不合恕道,不够君子;但潘先生的文章又是发表在公开杂志上的,已成为公共言论,那么对之作出反应,无论这种反应是赞成还  相似文献   
42.
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研究,在有的《高等教育学》中是不加区分的。如1995年版由潘懋元、王伟廉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中就是。据该书介绍,我国的高等教育学是从20世纪50年代厦门大学编写的《高等教育学讲义》发端的,到1984年由潘懋元先生主编的第一本《高等教育学》正式  相似文献   
43.
山子 《当代教育论坛》2006,(11):119-122
近日笔者参加了“2005年教育部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骨干教师培训班”。通过专家们的报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有了一些体会。这些体会,概括起来说,涉及到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的内外条件;其次是感觉到高职高专实际上走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前沿。这些认识不一定准确,更不一定正确,表达出来就教于专家学者。一、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的外部条件产学研结合已经被政策表达为高职高专办学的必由之路,也不仅仅作为一种模式或方式,而被作为一种理念。但这并不意味着产学研结合,可以不依赖于一定的外部条件的。从专家们的经验介绍可以发现,产学研结合搞…  相似文献   
44.
当前,"校本研究"已被视为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之依托。[1]校本研究,还有某些形式如行动研究、叙事研究之类,有时也指"教师研究"或"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2]但"校本研究"是否  相似文献   
45.
运动症是我们的痼疾。过去前后接连发生的“向科学进军”和“大炼钢铁”,就是这种从上至下引发的全民运动症。现在的校本研究,也同样带有大跃进似的历史胎记,以为限定在学校范围内就可以并能够全员进行了。具体而言,存在着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46.
新课程改革与考试指挥棒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7.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比较阅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探究式教学法,它的适用范围广,有很好的实用性.本文将通过分析、比较陈奂生与阿Q的形象来浅析这种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8.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  相似文献   
49.
编辑同志: 笔者从各种途径了解到,当前不少学校还在大办“重点班”,特借贵刊一角发表一点看法,以引起有关部门和教育同行注意。 所谓“重点班”,是指在一个学校内以年级为单位,从不同班里把文化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编成一个或两个班,集中骨干教师授课。这种教育现象自“文革”结束以后兴起至今仍还有之,尽管教育行政部门干预,有识之士呼吁,为什么还仍然存在呢?  相似文献   
50.
山子 《中学教育》2014,(5):5-15
"学习力"概念及其研究,已偏离了其原初起源及其合理内涵而陷入了繁琐化、玄学化的境地,也无法与当今中国的教育现实有效对接;相反,在中国学生"撕书""烧书"现象时常发生的背景上,这种概念反显出十分幽默的荒诞性。"学习力"概念及其研究,对学生也有不尊重的嫌疑。学生只是学习力的载体,就如工人只是劳动力的载体一样,其骨子里则是一种机械论哲学观,把学生当成一架学习机器,只是竭力期望找到一种所谓的"学习力",由此使这架学习机器由被动、被迫状态,转变为主动、自觉状态罢了。这种儿童观及其儿童学习观,尽管都打着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发展,为了孩子的成功,为了孩子的未来这类动人旗号,情义感人,但本质上是落后的。这类价值观及其学习观统领下的大战略教育研究,其实并不能促进中国教育真正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