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篇
教育   12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双弱生在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积极参与,敢于展示自我,由被动厌学到主动好学,从而使他们在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获得了双丰收.  相似文献   
72.
通过对中国主流媒体新闻从业者的问卷调查试图回答两个问题:业外资本进入传媒业后是否影响新闻记者的身份认知、带来的压力影响如何。研究发现,业外资本在这两个问题上开始有一定的作用产生,在部分市场特征的指标上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73.
实施CBE教学模式促进高职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BE教学模式在加拿大的职业教育中得到广泛而成功的运用,产生了良好效果,对于改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CBE教学模式是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基础)的教学模式,简称能力教育,它与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既一脉相承又具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74.
3G技术的推广正在把我们社会的信息化浪潮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在这股新浪潮中,大学生群体是走在最前端的引领者.按照传播学的创新扩散理论发现,新技术的使用与扩散中,年轻人群体是最先的一个"燃点".是最容易接受新技术的群体.3G技术亦如此.中国大学生群体以其活跃的消费态度成为手机市场的消费主力,他们前卫的时尚观念和使用理念也成为手机品牌推出新产品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75.
本文通过成都地区的抽样调查数据,探讨了受众对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在不同新闻内容上的媒介依赖情况.研究发现,网络已经与报纸、电视一起成为受众的三大媒介依赖渠道,特别是网络在财经证券类新闻上已经超越电视和报纸成为了最大的依赖渠道;新媒介的手机已经确立了自身的媒介地位,媒介依赖程度全面超过广播;新媒介与传统媒介在依赖群体的构成上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新媒介的依赖群体呈年轻化和高学历化,传统媒介则相反;虽然传统媒介的报纸、电视在本地新闻等方面还有优势,但构成群体与新媒介相比则已经呈现出明显不利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76.
本文从我国报纸经营权的出资人角度将我国报纸划分为党报、党报出资经营的报纸、业外资本出资经营的报纸三种市场形态。通过对重庆市区居民抽样调查发现,我国传媒的市场化进程并没有以降低媒介公信力为代价,三种市场形态报纸的绝对公信力差距并不大。党报在相对公信力上面还有一定优势,但绝对公信力与其他两类市场形态报纸相比已经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77.
突如其来的SARS灾难考验着中华民族,也考验了中国新闻媒体。为此,本刊特邀部分学者和新闻工作者,对SARS时期的传播现象、传媒表现,从理论上进行反思和评价。痛定思痛,希望SARS之灾带给中国新闻界更多从容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  相似文献   
78.
本地新闻是综合性日报最大的一个内容构成板块,对报纸的市场竞争力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也是各个地方媒体的主打新闻内容。  相似文献   
79.
从两次调查来看,国际新闻可以有三个初步的价值衡量标准:一是大国新闻的关注度较高;二是硬事件新闻的关注度较高;三是软性新闻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0.
社交机器人越来越多出现在社交网络中,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交往日益频繁,这种准社会交往行为会让人变得更孤独吗?本文研究准社会交往、媒介依赖如何对孤独感产生影响.采集并分析微软小冰用户数据(N=2886)的结果显示:媒介依赖在准社会交往和孤独感之间有显著的遮掩效应.在准社会交往的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上,社交机器人用户的准社会交往程度对孤独感的直接效应均是负向影响,但通过媒介依赖路径后的效应是显著正向影响,正向影响远大于负向影响,遮掩效应显著,即用户与社交机器人的准社会交往程度越高,越会对社交机器人产生媒介依赖,而这种媒介依赖会加深用户的孤独感.研究者认为,尽管准社会交往普遍存在于人的媒介使用中,但它可能并不是"原子化的个体"减少孤独感的有效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