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2014年10月13日,经文化部批准,由南京图书馆与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首届玄览论坛: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宁隆重举行。大陆与台湾共60余位代表出席论坛。本次论坛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及其传播与影响、珍籍保存与玄览堂丛书、近代图书馆事业及缪荃孙的学术贡献三个部分。两岸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上述主题作精彩发言。  相似文献   
12.
第四次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文文献资源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散布于世界各地,是一个无比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文化宝库,“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是迄今为止世界各地中文图书馆界最广泛的盛会。会议的主旨是研讨全球范围内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问题,意在通过具体的合作项目带动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逐步实施,推动全球中文资源收藏与研究机构间的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3.
“第六届玄览论坛”的主旨在于“金针度人:活化古学,提炼新知”,期望透过议题的互动讨论以及业务经验分享,齐力提升公众阅读素养,促进心灵契合,进而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作为海峡两岸文化盛事,此次论坛在台湾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加强和推动了两岸文化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略回顾以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观念为核心的中国“新学”产生、发展之历程,着重对基督教传教士译著西书的规模、内容进行梳理。结论为:基督教新教从19世纪初开始人华传播,中国“新学”是与之相伴而生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略回顾以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观念为核心的中国"新学"产生、发展之历程,着重对基督教传教士译著西书的规模、内容进行梳理.结论为:基督教新教从19世纪初开始入华传播.中国"新学"是与之相伴而生的.  相似文献   
16.
范志熙及其木犀香馆藏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2012年10月18—19日,"海峡两岸玄览堂珍籍合璧展"在南京图书馆成功举办。此展由中国国家图书馆、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南京图书馆联合主办,分为国立中央图书馆概况、抗战时秘密搜购沦陷区古籍始末、《玄览堂丛书》及其原典三个部分。此次活动不仅是继《富春山居图》台北合璧展之后又一文化盛事,而且是分隔两岸的珍贵典籍首度重返大陆相聚团圆,必将在两岸文化交流史上留下绚丽的篇章。  相似文献   
18.
徐忆农 《文教资料》2001,(4):137-142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遗存于世的古代典籍可谓浩如烟海。由于这些古籍并非一时一地刻写而成,它们风格各异,加之相关材料不完备,因此从古至今,公私收藏者虽编写出大量书目,却始终未形成统一标准将每一部古籍著录清楚。书贾为牟利,对不少古籍进行挖改作伪处理,著录这类古籍就更加困难,甚至偶因编目者被迷惑,在一些广为流传的古籍书目中也出现明显的著录错误。 自古以来,挖改古籍的手段多种多样,但大体可分版上挖改与纸上挖改二类。 中国现存古籍大部分靠手工雕版印制而成。由于雕成的书版可以反复印刷,有些书商就在重印时,将书版…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古籍?     
简略回顾汉语古籍概念产生、发展的历程,并从内容范围、符号系统、版本材料、记录方式4方面入手,系统描述了广义与狭义古籍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20.
徐忆农 《科技文萃》2000,15(10):171
2000年第3期<随笔>上,刊登了左焕奎先生的一篇文章:<太平天国究竟如何?--从马克思〈中国记事〉一文谈起>.该文说,马克思曾在1862年撰写的<中国记事>中,评价太平天国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而我们熟知的历史教科书上则称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精神","把近代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出路的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等等.这些观点的褒贬色彩很明显是相互抵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