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朱熹围绕“以意逆志”所作的论说,体现了他对经典理解问题的一些看法:一个理解过程能够实在地形成,主要靠读者“以意逆志”活动所达成的思维性沟通;经典作者(文本)的原初视域在理解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撇置文本本意、强经就我的解读行为无法使理解真正形成;读者“以意逆志”,所获得的意义多为经典作者(文本)的原意,但有时会是新的意义。朱熹的“以意逆志”论,与其相关理论阐述和解经实践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22.
评语     
一个人跌入痛苦的深渊,不堪承受生命之重,往往是因为他难以摆脱心魔的缠缚,无法实现自我超越。所以,常言说得好:“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谁也无法把你打倒,能打倒你的只有你自己”。闫超这篇习作所讲述的一个心理医生和他病人的故事,可为此类哲理名言添加一个生动而形象的注脚。  相似文献   
23.
曹海东 《求学》2004,(6):56-58
天下本无侠。所谓侠,不过是人们自己制造的另外一种法相的上帝。当一个人长大,当他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他又能到哪里去寻找昔日的慰藉呢?就像琼瑶的言情小说是为那些没有恋爱经验的人们特意制造的一个美丽梦想一样,武侠是给那些酷爱浪漫的人创造的一个虚空的梦。但是有时我们宁愿相信这样的一种虚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痴,谁解其中味。”用在这里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24.
在古文阅读或古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有辩证、联系的观点,具备比较、分析、鉴别的能力,在纷繁复杂的现象面前,或去其伪、存其真,或考其优、论其劣,或较其异、求其同,以便最终能够择善而从,或者触类旁通。一、比较同一古书的各种不同版本,择其善者而读之古书从前主要是以手工抄写而成。大约到了唐五代时,古人才正式使用雕版印刷技术刊行古典经籍。同一古书无论是传抄还是被刊刻,常形成各种不同的版本。各版本在文字上往往互有出入,不尽相同,但相对于古书的原初形貌来说,均不免有所错讹。那种错误较少、没有什么残缺的本子,可称之为“善本”…  相似文献   
25.
玩味寂寞,解读孤独,这在前贤时彦的文字作品中时可得见。譬如著名作家贾平凹有一篇充满哲思睿语的散文《孤独地走向未来》,对"孤独"之精神要义就有过深刻而精到的诠释。和这类大家相比,陈朝晖同学对寂寞、孤独的体认和阐说虽然不免逊色,但也不无与之相通之处。如所谓寂寞也是"一种孤独的美",人可于寂寞之中"开  相似文献   
26.
蝉,在大自然里是种很不起眼的小昆虫,但它却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以致历代以蝉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迭出不穷。纵观中国文学发展史,不难看出诗文创作在审美表现上的这么一种情形:当一种客观物象作为审美意象被作家们反复吟咏、描述后,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具有特定意义指向和情感指向、而且能被社会共识的定  相似文献   
27.
立定三级跳远虽不是正规的田径比赛项目但它是体育高考中重要的测试项目。立定三级跳远是由原地双脚起跳,单足着地接一个跨步跳,再接一个腾空双脚着地的跳跃动作。它技术性比较强,对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往往学生投入练习的时间较多,吃很多苦,但成绩提高很慢。导致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不高。  相似文献   
28.
对屈原《九章·涉江》中的“齐吴榜”,历来解释不一。文章通过考稽相关古籍资料,并对前贤已有之说斟酌分析,辨其是非,作出了不完全同于前人的解释,认为“齐吴榜”的意思是:众人齐声吆喝,一同划船。  相似文献   
29.
楚简文字的书法艺术特点,概而言之就是奇诡多变、活泼自由、绮丽灵秀,且突出地体现在字体结构、笔画线条、章法布局、书体风韵等方面。其特点的形成,与楚地盛行的巫祝文化、楚人特有的民族个性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关。  相似文献   
30.
15年前,在中国大陆,一些富有人文关怀而且眼光较为敏锐的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探讨并创立中国解释学的问题。经过越来越多学者的共同努力,终于促使解释学在中国学界渐渐“热”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进行新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而其中紧要的问题似乎应该是:如何更加深入地发掘和提炼中国古典解释学的丰富资源?如何探寻多向进路以使中国解释学的创建能够有力展开?为此,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刘继保先生的倡议和邀请之下,我们几位同道就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们的意见很不成熟,但愿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学者进行新的讨论。(周光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