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明清文化视域下的《三国演义》序跋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期的《三国演义》序跋者首先为《三国演义》的流传正名,突出《三国演义》“羽翼信史”的伦理道德教化功用。明代后期、清初的序跋刻意探讨的是《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清中期的序跋已注意到“演义”与史实是两个不同层面,对历史演义的文体特征有了深入认识;清代中后期的序跋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三国演义》与小说之关系;受近代西方实用主义的影响,近人王大错甚至将《三国演义》的解读与时代背景及政治需求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期的《三国演义》序跋者首先为《三国演义》的流传正名,突出《三国演义》羽翼信史的伦理道德教化功用。明代后期、清初的序跋刻意探讨的是《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清中期的序跋已注意到演义与史实是两个不同层面,对历史演义的文体特征有了深入认识;清代中后期的序跋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三国演义》与小说之关系;受近代西方实用主义的影响,近人王大错甚至将《三国演义》的解读与时代背景及政治需求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明清小说类书序跋所体现的有关明清小说类书之编刻观、"说部"刊刻之由、小说类书传播与读者接受等方面的思想,有助于探讨明清小说类书的编刻情形,从而在古小说理论史上予以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4.
《谐铎》是在沈起凤晚景自我反思的情况下以"追忆旧闻"之方式而补纂的,撰者采用"现身说法"之叙事策略,将对年少习性的反思、对攀附权贵的鄙薄及寄人篱下的落寞与读书无用的愤懑之情寄于作品自"谐"(行文叙事)至"铎"(文末寓意)之中,予以多角度展露,使之带有撰者浓烈的自寓意味,从而对此书之主题书写、题材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此类条目占此书泰半,故作品以"谐铎"立名首先针对沈氏抒志铎己以"浇胸中之垒",而后铎及他人以开导教化。与沈氏年少"续搜神志怪之书"而所言"戏终无益"的编纂立意所不同的是,其晚景补作多含"振聩启蒙之训",故今传此书之编纂旨意兼具史家"劝惩之旨"。  相似文献   
15.
<百川书志>的部类分目参考了<宋史艺文志>等公私目录著述.其分目录书之标准主要是以所录书籍稗益圣教之强弱为主导,辅以"神怪"成分的多寡,本于所录书籍之性质及渊源而"各以类从"等多方面融合而成.高儒之"小说观"并非导向"小说"之本位意识,而是退让于<书志>所遵循之著录标准,与其"史观"紧密相联而淆乱不清.  相似文献   
16.
在晚清小说的演进历程中,黄人将传奇、演剧纳入小说的考察范围,强调小说"感化社会之力",认为小说发展应植于"社会风尚",并据此确立以教化教育为首要目的且着眼于"人伦道德"、以"求诚明善"及"真美善"为重要特质的小说观,是位不可或缺的典型人物。这种"依自不依他"的表达方式与《小说林》同人在强调小说感化社会之力的同时,为追求小说期刊的办刊效益以"迎合风尚",从而确立以迎合读者趣味为主的寓教于乐式的表达方式有别。与黄人熟知中国小说发展实情所不同,《小说林》同人小说观念的形成多源于对彼时小说刊行情况的实证调查。  相似文献   
17.
由于年代的久远,传世文本的错简以及传抄过程中的错误,使得《楚辞.九歌》的研究仍有待深入。近年来,两湖的楚简相继出土,为《楚辞.九歌》有关《云中君》所祀之神、《东君》的错简问题、《国殇》是否为《九歌》组成部分等问题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互证,可知《云中君》所祀之神祇为雷神,《东君》在《九歌》中的次第存在错简情形,《国殇》是《九歌》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黄人与《小说林》之关系有多种说法,以主编说影响最大。通过对《小说林》相关史料和黄人在《小说林》刊行其间的行迹的梳理,知黄人主编《小说林》的可能性不大。学界依循惯性思维,且受外界因素干扰,所得三种结论均不够严谨。黄人撰《发刊词》主要出于小说对“开民智”等弘扬“吾国文明”的重要性;撰写的原因,为受友人所托。黄人虽可能熟知《小说林》运作,但不是主编,而是“主要供稿者”。  相似文献   
19.
列藏本《红楼梦》与“蒸锅铺本”在许多地方极为相似。列藏本中还存有“红色点断的痕迹和名字旁边的红线标记”,这是民国图书特有的标志。由此表明列藏本当是个民国时期的“蒸锅铺本”。因此,必须重新估量列藏本的价值,不应盲目推崇。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小说史略》各修订本中,鲁迅对唐代小说的认识经历了“唐传奇体记传”、“唐传奇体记传”与“唐之传奇文”杂糅、“唐之传奇文”文类定名等三种变化情形,是对传统学术与西方文艺理论、史志目录思维与建构小说史体系之目的意图双重把握的不同认识阶段的表现。而前两种认识情形并不具备文体分类意义。后一种认识虽具备文体分类意义,却是在极力推崇西方文艺理论且试图消除传统学术之情况下形成的,存有以材料套框架、以理论隶文献等缺陷,非根植于唐人小说之实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