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0篇
教育   43篇
科学研究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0 毫秒
51.
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农民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30多年里,媒介塑造的农民工形象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变化。本研究拟在再现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农民工媒介形象的变迁,揭示媒介在农民工与整个社会互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剖析媒介在农民工形象传播中的得失,为其客观公正地反映农民工形象提供实践范式,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52.
【事件回放】2009年1月29日,云南省24岁的青年李荞明因盗伐林木被刑拘并关押:11天后。李荞明因重伤入院;2月13日,医院称李重度颅脑损伤身亡;同日,警方称其因为在玩“躲猫猫”游戏时被狱友踢打,不小心撞墙而死:其家属表示怀疑。这则新闻被《云南信息报》报道后,顿时引起亿万网民关注。  相似文献   
53.
媒体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应当清楚地正视三点:文化体制改革为媒体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媒体应当把握文化强国的核心即提高国民素养;媒介融合下需要加强媒体和谐文化与大众健康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4.
在中国,新媒体的兴盛置于技术革新与社会变革两个时代符号的交汇点,与此同时,随着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观的偏离、功利主义的浮躁,又常常将主流文化的崇高置于尴尬境地。农村青年对新媒体的应用在打破其传统思维定式的同时,也在逐步形成一套新的文化交流势态。传媒技术的发展意义远大于其传播的内容,改变着现有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生态。在此背景下,对于新媒体来说,有一个探寻其从技术领域向社会学领域重新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55.
教材的iPad化,是教育出版数字化的一个潮流。这一现象不仅需要从出版的角度去关注,更需要从媒介批评的维度进行反思,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相似文献   
56.
董小玉 《新闻界》2007,(3):117-118
如何培养一支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如何加强学科建设,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如何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高理论性与强实践”相结合的人才?我院以“开中外视野、立时代精神、办特色教育、育传媒人才”为办学理念,注重师资的国际国内融通,外借传媒教育专家,彰显传媒学科优势,诚邀传媒业界精英,提升学生实践意识,以期培养具备“传媒素养、新闻智慧、科技能力、人文关怀”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57.
黄俊  董小玉 《今传媒》2015,(2):49-51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空间,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亚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由于自媒体拥有极大的传播自由,加之社会精神文化大气候的影响,在自媒体空间,形成了四种青少年亚文化及思潮,分别是自拍文化及泛性主义,消费文化及享乐主义,"屌丝"文化及颓废主义,窥私、泄愤文化及语言暴力主义。这四种青少年亚文化成为研究自媒体空间文化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8.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会上提出了一个让人动容的口号——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无疑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高速发展的最有感情色彩的一个倡导。"1如果说这是政府从保护传统文化出发而提出的要求的话,那么,众多网友2014年的春节回乡之旅则感受到了"留住乡愁"另一个需要关注的层面,即广大农村地区环境的恶化及环保事业的滞后。节后  相似文献   
59.
60.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大众媒介对中小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媒介素养,在国际中小学母语教育中已形成系统完备、明晰有序、常规化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以此为鉴,发挥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双向互促作用,确立媒体文本的地位,加大教科书中媒介专题,探索批判质疑的媒介素养教学模式,促进语文课程媒介素养教育批判主义范式的建立,不仅是建设我国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创新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