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1.
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六种文化"异化"现象。从六个视角论述了大学教育文化的整体理解、动态理解和深度理解:从文化构成要素间的关系,从人的全面主体规定出发来整体理解大学教育文化;从"文化育人"的过程、功能、内容、方式、途径等方面整体理解大学教育文化;从"文化自觉"的视角对大学教育多个层面的适应和变革作动态理解;从构建一种以研究促进教学为目的,承担教学学术责任的教师文化的视角动态理解大学教育文化;从文化积淀的视角深度理解"院校文化";从学科优势积累的视角深度理解"学科文化"。大学教育文化的深度理解有助于文化载体的功能开发。  相似文献   
12.
质量持续提升依赖于大学人的文化自觉,需要实现教学文化的转型。教学文化转型有四种考察视角:个人主义教学文化向合作性教学文化转型;控制型教学文化向生成型教学文化转型;记忆型教学文化向思维型教学文化转型;规范型教学文化向人本型教学文化转型。知识转型为教学文化转型提供了知识和观念前提。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为教学文化转型提供了客观物质条件。提高质量的核心任务对教学文化转型提出了刚性要求。新型教学文化具有探究性、人文性、民主性、合作性特质。高校必须为教学文化转型营造制度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实验教学过程的特殊要素和特殊功能的分析,说明了实验教学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实验教学的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论述了教学原则是实验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指导原则和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成  相似文献   
14.
智者叙:很久很久以前,太阳暖洋洋地照在沙滩上,很多蚌都争先跑到沙滩上来晒太阳。一颗大沙粒听说珍珠就是沙粒历经蚌给它们的九九八十一难以后变成的。于是,它便跳进了附近的一个蚌里面。  相似文献   
15.
"学院精神"和核心价值的凝炼是一种大学文化自觉。"学院精神"和核心价值的认同是一种大学文化自觉。"学院精神"的弘扬和核心价值作用的强化也是一种大学文化自觉。学院文化建设要注重"学院精神"的弘扬和核心价值作用的强化。  相似文献   
16.
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校训的确立和实践是"明明德"的过程。校训的功能就是"明明德",是"新民"。"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大学校训的核心价值。师院校训的内涵体现了"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核心价值。校训实践要解决理解、省思、认同和常规化、制度化的问题,要强化通识教育课程。强化通识教育课程是校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对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倾向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进行体验式就业教育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开展就业指导的对策与建议,旨在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8.
从教学目标达成度和学生满意度两方面评判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持续提高是教学质量保证的内在要求;课程教学质量是教学质量控制的重点,是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关键;教学改革是解决与人才培养特征相关问题的途径,是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根本途径;教学评估通过诊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是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高师院校从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未来教师的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考察课程体系改革问题;高师院校应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性和全面性两方面考察课程体系改革问题;培养模式多样化是解决教师职业所需广博知识与培养过程有限课时的矛盾的有效途径;设置多样化形式开放和内容开放的课程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正确思路。  相似文献   
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和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既可以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又可以作为表示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人的发展全面性程度的标尺。人的全面发展程度是一个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多地被赋予学习与创新的含义,因而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方针的新论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明确了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历史使命,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