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出版源头的景观--读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古籍号称有十余万种,这知识的宝库是怎样积淀起来的?古人是怎样编撰图书的?如果拿这个问题去询问中等文化程度的人,多少可以回答一点道道出来。例如,《诗经》是搜集当时的民歌汇集而成的;《史记》是司马迁蒙羞受辱后发愤而作的;《聊斋志异》的一部分是蒲松龄在路边摆了个茶摊,向路人收集而来的。这些回答并不错。但是,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除了了解这些常识之外,还应该知道得更多一些。知道这些知识,对于做好今天的出版工作,是大有用处的。  相似文献   
12.
在书籍编辑学学科构建过程中,有两个影响全局的重要问题:一是作为著作方式之一的编辑活动,是不是应该包括在书籍编辑学之内;二是书籍编辑学的起点应该如何确定。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可以设计出面貌大不相同的学科框架。现分述于下。 一、作为著述方式之一的编辑活动是不是应该包含在书籍编辑学之中 “编辑”这个词,有三种含义: 1.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的编辑。是一种人。名词。同位词语有:工程师、教师、演员、作家、记者、校对等。 2.作为出版过程一个环节的编辑。是一种出版  相似文献   
13.
《中国出版通史》(明代卷)写作琐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6年、1999年,中国出版科研所、中国编辑学会和有关单位曾两次讨论编写<中国出版通史>问题,在不少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各卷进度不一.江苏编写的明代卷首先完成了初稿,用<明代出版史稿>为书名,先行出版.在编写过程中,作者对出版史的编写有些思考,现用"琐记"的方式发表.希望能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推进整个<通史>的编写进程.  相似文献   
14.
最早的小说是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撰写时虽然也吸收了民间文学的情节和语言,但基本上是文人的案头创作,写出来后又专供文人消遣之用。到了明代,小说从这个框框里解放出来,呈现了一派新的面貌。造成这个新局面是由于说话艺人的世代增饰和文人的参与整理,使小说本身的体式日益完善,而新读者群的形成和出版条件的改善则是根本的契机。明末,小说的出版达到了“到处皆是”“妇孺咸读”的局面。明代小说最大的成就有三:1.白话长篇小说如《三国》、《水浒》经过长期口头讲说之后,成熟定型,终于成为连贯的文本,文学史称为“写定”。…  相似文献   
15.
编辑三愿     
读高中的时候,我就对编辑工作有强烈的兴趣。高中二年级时,我把高中一年级时做的课堂作文和课后习作汇聚起来。抄录、编目,设计了封面和扉页,装订成册,题名为《十六集》。第二年,又援例编了《十七集》。高中三年级时,还办了一份油印刊物《艺文》,按月出版,每期印数五六十册,一共延续了四年之久。  相似文献   
16.
论图书差错     
最近几年,社会各界对图书报刊的质量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笔者所看到的资料中,有一个地区,书报平均差错率55.5/10000,最高差错率95.5/10000,也就是说,每读二百个字,大概能碰到一处错误,这是十分惊人的。1991、1992年,《新闻出版报,抽查了首都20家报纸、全国30家省报、33家市报,差错最低的是0.88/10000,最高的是42.96/10000。这情况已经引起了新闻出版界的严重注意,采取了各种措施,例如,公开“曝光”,扣发奖金等。这些措施已经产生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是还没有达到叫各方满意的程度。有一些质量较好的单位,也很难保持巩固。  相似文献   
17.
编辑工作者的修养,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编辑职业道德的修养。 近几年,对职业道德问题谈得较多,那么,什么是职业道德呢?我以为是人们在进行社会工作时相互之间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伦理问题。编辑工作所接触的社会关系,主要是读者和作者,而且和读者的关系是由和作者的关系体现出来的,因此,编辑的社会关系主要就是与作者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说,编辑的社会联系最广大的是读者,最直接的是作  相似文献   
18.
古代出版人怎样策划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出版人在出版活动的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宝贵的经验。现单从选题策划的角度,摘录一些资料。因为本人阅读的范围有限,所摘的材料大都是明朝一代的。明朝是我国古代出版事业繁荣鼎盛的时期,从政治上来说,出书很少禁忌,从经济上说,从洪武元年开始,就免除了对书籍的课税。在宽松的出版环境下,出版人施展才能,策划并出版了许多精彩的图书。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初,出版界提出了加强出版科学研究的要求,于是,一批出版科研的专著和论文相继问世,斐然可观。据不完全统计,到1991年末,共出版了专业书籍300多种,专业学术论文6700多篇。到90年代,又增加专业书籍数百种和论文上万篇。两者相加,数字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20.
每个出版社,每个编辑,都希望设计出好的选题.有了好选题,再加上郑重选择作者,认真编辑、印制,就可能获得双效益的图书.没有好的选题,就注定要失败,即使后续工作做得很好也没有用.那么,好的选题是怎样诞生的呢?通常的说法是要捕捉足够的信息,进行调查研究.在一些编辑学的专著或论文中,在一些获得成功的图书编辑经验中,都强调调查研究,说法很多,诸如“要吃透上头,吃透中间,吃透下头”,要“向作者调查,向书店调查,向读者调查”,“要有市场意识,要有创新意识”等.这些说法无疑都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