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3篇
信息传播   33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录学和Bibliography分别是中西方研究图书的学问,这两门学问本来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因在日本发生了交汇,而产生了一门新的学问——书志学。书志学不仅在日本日渐发达,而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还被输送到中国,引起了一定反响。本文通过系统梳理20世纪前期日本书志学著述,揭示中国目录学对日本书志学的深刻影响、书志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发展状况,指出在20世纪前期书志学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丰硕成果,而且作为方法论在实践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随着书志学研究范围的扩大,以长泽规矩也为代表的日本图书馆界决定以图书学取代书志学作为这门学问的名称。尽管书志学的概念式微了,但书志学的研究成果就像目录学的研究成果一样不会过时,作为一门后发的学问,它所具有的起点高、眼界宽的特点,更值得中国目录学研究者借鉴。表1。参考文献26。  相似文献   
32.
范凡 《成才之路》2010,(25):50-51
据高职高专英语口语现状调查,要提高英语口语,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口语课,传统的口语训练不容忽视。模仿、背诵、复述是引导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口语入门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33.
2006年文献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余光  范凡 《图书馆》2007,(4):29-33
以2006年国内公开发表和出版的文献学论著为基础,概述了本年度文献学研究在文献学理论、文献学家、专科文献学、文献学专题等四个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4.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中国文人阶层与图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探讨了阅读成为中国文人生活时尚的原因,指出随着科举考试的废除和文人阶层的瓦解,与之相关的文人的阅读生活时尚也逐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阅读成为大众生活时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5.
范凡 《图书馆建设》2007,(6):131-133
介绍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6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记述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建系6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简要评介图书馆学开放论坛各位专家演讲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相似文献   
36.
范凡 《情报科学》2002,20(6):601-604
本文首先讨论了加入WTO后税务对国计民生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然后介绍了通过搜索引擎和税务专业网站对Internet上税务信息的检索和利用,最后对Internet上税务信息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优势和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37.
晚清至民国时期私立图书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晚清至民国时期图书馆法令中有关私立图书馆条款的考察,揭示作为图书馆事业一部分的私立图书馆不断发展的原因;通过对文华公书林、东方图书馆等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私立图书馆的考察,反映私立图书馆对图书馆实践和理论的贡献;最后从私立图书馆的宗旨出发,揭示其折射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38.
2012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学著作和论文有400余部(篇).论题主要集中在文献学理论、文献学史、专科文献学、文献学家、藏书史、古籍数字化等方面.论著数量和受到关注的论题都与去年基本保持一致,体现了文献学研究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39.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义务教育阶段,总共要求识字3500个,能写会用3000个,仅小学阶段就要求会识字3000个,能写会用2500个,从该比重可以看出小学低段生字的难度及重要性。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基本围绕识字、写字、用字这个重点来展开。在经历了苏教版小语低段的教学以后,我对新课程中的低段生字教学有一些自己的尝试与心得体会,在这里与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40.
2005年文献学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述了2005年中国文献学研究论文发表和著作出版情况,介绍了本年度文献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