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高校许多辅导员面临着工作忙碌、教育成效甚微、自我发展停滞的窘境,出现了心理学上的“磨道效应”。“磨道效应”的出现是辅导员自我省察习惯缺失、科研意识淡薄、队伍力量薄弱以及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综合影响的结果。要破解辅导员的“磨道效应”.既需要辅导员自身养成实践反思习惯、提升科研能力,又需要高校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2.
依据国家文件和相关规定,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目前各高校在进行体制改革时,没有针对高校辅导员特殊的双重身份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高校辅导员双重身份遇到了窘境。以人为本、双线激励、多管齐下是实现辅导员双重身份管理的有效、可行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23.
在当代大学生道德诚信出现滑坡趋势的当下,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回归经典国学,把儒家的"仁"与道家的"无为"思想应用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通过准确定位传统哲学与大学生普世价值的结合点和创新思维的平衡点,从而帮助广大大学生塑造健康的人生观,构筑健全的思想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24.
一、前言在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数学一直是颗耀眼的明星,数学不仅帮助人们认识自然、改变自然,而且还促进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更重要的是数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数学史料让人们了解到数学学科发展的渊源和来龙去脉.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应该得到重视.学生通过数学史教学了解了博大精深的数学历史文化,了解了数学赋予人们的智慧,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奥妙和惊奇.数学知识启迪人的心灵,激发人的创造性.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缘故,数学史还没被广泛应用到数学的教学中,数学史一直是被忽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25.
国家从政策层面明确高校辅导员兼顾学校教师与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实现双线晋升,这有助于他们更加明确具体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增加了他们职业晋升与职务评聘的选择。与此同时,双重身份的确立也加剧了高校辅导员内在的角色紧张,弱化了他们晋升发展的优势,削弱了他们的职业归属感。相关职能部门应该从明确高校辅导员的主体角色、实行教师职称单列评聘、建立岗位职级制度、推行岗位津贴制度等方面着手,有效破解双重身份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晋升发展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26.
学校要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和实施创新教育;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7.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组织者、管理者、实施者,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见证人、引路人。然而,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理想信念薄弱、职业从业角色冲突、职业能力水平不足、职业发展空间狭隘等因素诱发其职业从业倦怠情绪生成,进而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从坚守理想信念、增强职业认同,明晰岗位职责、定位职业角色,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专业水平,完善保障机制、确保队伍稳定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8.
陈小花 《考试周刊》2013,(43):78-78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的空间,注重学生有效参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重视合作,为学生拓展主动参与的途径,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相似文献   
29.
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在培养人才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决定着其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为此,本文通过阐述如何保持人格独立、兼容并包思想、角色灵活转换等三方面,来论述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塑造。  相似文献   
30.
《长恨歌》中的王琦瑶是上海弄堂里的女儿。她有着精明的处世观和功利的婚恋观。作者对她的平常心、虚荣心、利益心,以至最终破散的心的生动描绘,活现了弄堂里上海入独特的精神面貌。弄堂女儿的王琦瑶更是上海这座繁华都市的“精魂”。人即城,城即人,王琦瑶四十年曲折的生命历程,折射了上海四十年的演化变迁。凡此种种,《长恨歌》令中国当代女性城市文本的进程朝前飞行了很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