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4篇
信息传播   86篇
  2013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一篇新闻能否成为精品佳作,题材选择固然重要,但精心提炼主题则更重要,因为主题是新闻的灵魂,它是衡量文稿思想性,指导性和新闻价值的标尺,也是支配材料选择,结构安排,语言运用及标题制作等写作环节的轴心,所以,下功夫提炼好主题,对于新闻精品写作来说,实在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照应,属文章组织结构的表现技法,是指文章、作品前后部分的关照、呼应。所谓关照,就是在写前面时要对后面将写到的内容作必要交代或留下伏笔;所谓呼应,就是在写后面时,对前面写过的内容作必要的回应。也就是说,“前有交代,后有呼应”。交代和呼应,是一个问题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倘若前有交代、后无呼应,读者会感到有响无应,交代没有着落;反之,空有呼应而无前面的交代,读者也会感到莫名其妙,多此一举。这好比演戏时,如果第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把宝剑的话,那么,到最后一幕这把宝剑就该让它出鞘。否则,这把宝剑就是多余的道具…  相似文献   
13.
新闻作品的主体部分,也就是开头之后所写的正文。主体,顾名思义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核心部分,也是发挥主题、表现主题、展开主题的部分。就一篇消息而言,导语点出了最主要的事实,揭示出主题思想,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导语就完成“使命”了。而要详细地回答由导语提出的问题,阐明新闻事实发生的前因后果,并让读者接受事物中蕴含的、作者企图说明的观点,只有依靠主体部分来完成。主体部分担负着支撑全篇的“躯干”重任,它以充足而有说服力的材料,对主要新闻事实进行阐述、解释、说明和补充,使新闻的事实清楚详尽,完满地实现表现主题、深化主题的需要。所以,一篇新闻作品成败的关键,主要看主体部分写得怎么样,看是否充分地、深刻地、生动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只有把主体部分写好了,文章才能站住脚,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人们撰写、发表文章的目的,大凡为了让读者看的。一篇好的文章,只有读者看了、读了,才能对文中听阐述的观点,倡导的精神,宣扬的事迹,介绍的经验,产生实际效果和积极作用——或从思想上受到某种教益和启迪,或从知识上、经验上获得一定收获和满足,或在工作中加以采纳、应用和推广。而这种社会效果和实际作用,只能由读者本人来决定,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人们去阅读和接受。这正是一般文章同官方文件一个明显的区别。从这个意义讲,大力增强可读性,对于提高文章质量乃至整个刊物质量,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古人论文,非常注重立意。凡历代有成就的文人墨客,都主张文章要“以立意为宗”、“意在笔先”。所谓立意,即立定题旨,也即确立文章所要集中表现的思想、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章的主题。立意,在文章写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如果说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  相似文献   
16.
照应,属文章组织结构的表现技法,是指文章、作品前后部分的关照、呼应。所谓关照,就是在写前面时要对后面的内容做必要的交代或留下伏笔;所谓呼应,就是在写后面时,对前面写过的内容做必要的回应。也就是说,“前有交代,后有呼应”。 交代和呼应在文章写作中十分重要,如能运用巧妙,文章就能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正如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所说;“每编一折,必须前顾数折,后顾数节,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此剧中有名之人,关涉之事,与前此、后此所说的话,节节俱要想到。” 照应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种: (一)文题照应。即行文(包括开头、正文、结尾)与标题的照应。文题照应不仅能画龙点睛,深刻揭示题旨,而  相似文献   
17.
凡文都有个过渡问题,是指文章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自然衔接与转换。它是使文章气脉贯通、承接紧密、结构严谨、文路清晰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在上下文中间起桥梁作用,让读者的思维能够由上一个内容顺利地转入下一个内容,中间不感到突然或有什么阻隔。正如李渔所说;“承上接下,血脉相连”。 一篇文章不论何种体裁,写作内容总是不断向前推进,表现手法也总会有些变化。层次与段落便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一定思维阶段和表现手法的反映。如果作者写作  相似文献   
18.
(四)画龙点睛式结构这种结构形式有点儿特别,它既没有文前提出的总论点,也没有正文中的若干分论点,因而全文也就没有那种以论点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主体骨架,而是采取先实后虚、画龙点睛的方式来谋篇布局,结构全文。这种结构比较灵活,没有固定的格式,它往往在前半部分简明扼要地列举一个或数个生动的事实,然后在下半部分揭示、引发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深刻的生活哲理,加以“点睛”,阐明真谛。这种先实后虚、先画龙后点睛的结构形式,其长处在于灵活机动,生动活泼,有叙有议,借题发挥,形象与哲理融为一体,因而可读性、可接受性都…  相似文献   
19.
凡文章都有个过渡问题。过渡又称“过文”、“过脉”、“换头”,是指文章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自然衔接与转换,它是使文章气脉贯通、承接紧密、结构严谨、文路清晰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在上下文中间起桥梁作用。正如李渔所说:“承上接下,血脉相连”。 文章层次、段落之间的过渡、连贯,既有内容上的问题,也有形式上的问题。一篇文章不论何种体裁,写作内容总是不断向前推进,表现手法也总会有些变化。层次与段落便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一定思维阶段和表现手法的反映。 那么,在层次或段落之间需要过渡(这里指的是明渡)时,有哪些巧妙的形式和方法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0.
(一) 古人对文章的开头非常讲究,素有“凤头”之说,比喻开篇起笔要像凤凰的头那样俊巧秀美,吸引人看。正如清代文人李渔所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然而,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文章起笔难”。高尔基在《论写作》中指出:“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它。”这“定调”二字,充分说明了开好头的不容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