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39篇
科学研究   48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用文字记录的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巍然屹立的丰碑.它开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之源,对后代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诗经》中,“风”诗具有特别高的思想性和人民性,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是《诗经》里成就最高的部分.《幽风·七月》是“风’诗中篇幅最长的一篇,全篇长达八十八句,极其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我们学习和掌握《诗经》的成就.了解奴隶社会的历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92.
本文给出了极限式limx→0(1+x)^n-1/x=n的若干推广形式,并通过应用看出,在由这类公式求一些极限时,其方法显得简单而有效。  相似文献   
293.
友情是人世间最珍贵、纯洁、永恒的一种情愫。茫茫人海,漫漫人生,能拥有一份至纯至美的友情,实乃幸事!安徽老年大学学班的赵学兰虽已去世,但她生前获得了一份难能可贵的友情,犹如一轮炽热的太阳,曾经映照着她的生活,并将继续温暖她的亲人。请读赵学兰的女儿写给母亲生前学友们的感谢信——[编按]  相似文献   
294.
通过对有机化学教材不把一氧化碳作为甲酸酸酐的原因的分析,依据酸酐性质进行论证.提出了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可以把CO作为甲酸酸酐来讲。从而加强了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的天然联系。  相似文献   
295.
德国科学家做试验,分甲、乙两组种植西红柿。种植的条件大体相同,唯一区别是,甲组种植者每天要向西红柿作热情问候,问候语有“您好!”“我祝愿你长得壮实!”等等。收获时,甲组的西红柿产量竟比乙组高22%。科学家们认为,恭维话节奏和谐的声波,能刺激植物体内细胞的分子发生共振,使那些原来处于静止或休眠状态的分子活跃起来,从而  相似文献   
296.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通过为学生提供内容健康、情趣高尚的语言材料和设计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心理素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近几年来,我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结合自己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尝试形成了初中英语"提纲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97.
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中,文学教育究竟有什么作用呢?第一,文学教育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语言、文字,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让学生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学习语言,要远胜于那种把语言、文字孤立起来的语文教学法。第二,文学教育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现阶段,有许多学生厌烦语文,其中的原因便是教学枯燥、乏味,文学教育正好可以改变这种境况。第三,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审美鉴赏素质和心理素质。第四,文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298.
《报刊文摘》上,有一个小故事引起我的注意,这个故事说的是:作者在山区县城一所中学实习时,有一天听学校最富经验也最受人敬仰的一位语文老教师讲《琵琶行》,到了随意提问时间,被点到的学生一个个聪明灵透,老师稍一点拨,理想的答案脱口而出,而当他点到一个胖胖的学生时,学生脸红红地站着却  相似文献   
299.
中国1996年~2005年能源生态足迹与效率动态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从探求中国能源可持续消费出发,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重点将中国近10年化石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测度,并将其动态特征融入模型中,进行能源足迹产值、强度以及其带来的生态压力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提出中国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析表明:10年间,煤炭的足迹占据主要地位,1996年占人均总能源足迹的83.4%(0.301 hm2/人),到2005年占77.5%(0.418 hm2/人),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生产耗能足迹占有很大的比例,从1996年的83.30%(0.30hm2/人)到2005年的85.59%(0.450 hm2/人)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生活耗能的足迹所占比例则呈整体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12.75%(0.046 hm2/人)到2005年的10.48%(0.055hm2/人);自1996年起,能源足迹产值呈增加趋势,到2005年为0.33×104美元/hm2,比1996年的0.19×104美元/hm2增加0.14×104美元/hm2,能源足迹强度1996年最高为5.15 hm2/×104美元,最低为2005年3.07 hm2/×104美元;能源足迹对生态系统的压力自1996年到1999年呈下降趋势,1996年压力指数为0.84,到1999年为0.63,从2000年开始便逐渐增加,到2004年超过1,2005年达到1.20。  相似文献   
300.
蓑衣     
想起蓑衣是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暴风雨之夜。尽管这个夜晚我的眼前没有身披蓑衣的身影在雷雨中穿行,也没有一件蓑衣——这古老的雨具在我的面前摆放。这种不由而然的回想,倒让我感到有些意外。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又是一次触景生情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