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提出中学历史教材内容方面的三条选择标准:服务于时代要求的标准;中外历史互相联系的标准;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文字表达方面应做到:准确;通俗易懂,生动饱满;寓论断于叙事之中。  相似文献   
22.
日记是私人记载的一种,历来被认为具有直接史料的价值。本文以政治人物、文化人物的日记为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23.
1945—1947年我在燕京大学读历史系(1945—1946年在成都、1946—1947年在北平),听过邓之诚、齐思和、翁独健、贝德(英国人)几位老师的课,现在把听课的印象以及我所知道的有关几位老师的事迹追记如下,虽是一鳞半爪,对了解当年史学界的情况也许有点用处。先谈邓之诚先生。邓先生生于1887年,原籍江苏。我听过他两门课:《秦汉史》、《魏晋南北朝  相似文献   
24.
“不干涉”政策的起源,从三十年代直到今天始终是史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不干涉”政策的创始者究竟是谁?制定这一政策的动机又是什么呢?这两点尤其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也拟提出作者的一些浅见,求教于读者。 “不干涉”政策的创始者是谁? 关于“不干涉”政策的创始者,历来有两种看法。一派认为它是法国政府主动提出的;①另一派认为它的真正策源地是伦敦,勃鲁姆在保守党人的强大压力下不得不改变初衷,走上“不干涉”的道路。②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呢?  相似文献   
25.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对波兰的保证,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有名的难断公案。西方学者多半赞扬它结束了绥靖外交,苏联学者则一律指斥它是反苏政策的继续。毁誉不一,至今仍是热烈争论的题目。问题确实难解;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九日,英国使用种种压力,好不容易才把捷克斯洛伐克押上祭坛,献给纳粹德国,为什么刚刚过了半年,就在一九三九  相似文献   
2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苏联是第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由于没有前例可循,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列宁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在俄国这样一个小农占优势、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困难。他说:“由于历史进程的曲折而不得不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那个国家念落后,它由旧的资本主义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关系就愈困难。这里除破坏任…  相似文献   
27.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无论硕士生还是博士生,都是我们为国家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他们中的多数人,毕业后过上几年、十几年,必将成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学术骨干和领导骨干。因此,我对培养研究生的认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从这一认识出发,我在培养研究生工作中,旣加强了对他们进行政治方向、思想品德、治学态度和理想情操方面的教育,又采取多种措施,培养他们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也就是说,旣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又引导他们学会做学问。为了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我首先把住  相似文献   
28.
编者按:本期发表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先生在首都师范大学1999年6月11日科研工作会议上的这篇讲话。他以丰富的治学阅历和长者风范,畅谈了中青年人的教学、科研、学风等问题,发人深思,很值得一读。在中国的学术文化史上,不少名家大师都是在师辈严格训练下,经过...  相似文献   
29.
关于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提出中学历史教材内容方面的三条选择标准服务于时代要求的标准;中外历史互相联系的标准;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文字表达方面应做到准确;通俗易懂,生动饱满;寓论断于叙事之中.  相似文献   
30.
清人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五五“书杨太真外传后”条,断杨妃入道之年在开元二十五年正月二日,入宫时犹为处子。本世纪四十年代,陈寅恪、陈垣先生也都考证过杨妃入道之年,他们一在南,一在北,各自独立地进行工作,不谋而合,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杨妃入道之年在开元二十九年正月二日,从而纠正了朱彝尊的错误。杨妃入道究在何年以及是否以处子入宫这一史实本身并不重要,但两位史学大师考同一史实得同一结论这一事实,却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