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14.
(一)概念界定 幽默笑话,是目前报章杂志上常见的一种短小精粹、极受人欢迎的文体。特别是各报的副刊上,经常可见到这类文体的踪影。其实,新闻写作中也常用幽默的手法,有的是将人物的幽默语言或动作展现其中,有的是作者直接运用幽默的笔法去写作,从而使文章活泼耐读,增强了感染力。 本文有意将幽默与笑话合二为一,并把它们当作一种文体来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已有的界定分析比较,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及其共同的本质特点,以供写作者参考。 要想弄清幽默笑话这一文体的内在联系及本质特点,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幽默。 幽默二字,是我国幽默…  相似文献   
15.
怎么样下笔,才能写活人物?古人在总结写作经验时曾经指出:一个从事写作的人,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初不知好恶,肆笔而成”;二是“既而识羞愧,成之极难”;三是熟练透彻,“信手拈来,头头是道。”那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有限的篇幅里,信笔自如地写活人物呢? 不少人常常有这样的经历:一人、一物、一景,或是一个印象,一点情绪,一个意念,在你眼前一闪而过,却给你留下极为鲜明、极为深刻的印象,也许时间过去很久了,可你却还时时在惦记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多年来还一直没有颁布《新闻法》,所以也就不知道新闻记者到底有多大的采访权限。对采访对象来说,他的权限却大得要命。他要想将你拒之门外,可以找到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在通常情况下,其正当拒绝记者采访的理  相似文献   
17.
龚晓飞 《视听界》2001,(2):53-53,55
用语准确,是对文章的基本要求,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要求,特别是新闻报道,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假成分,比如某报一记者,有一次到一家工厂采访,以一个老钳工为中心,精心撰写了一篇特写,稿子见报后,这个老工人跑到编辑部去找他,记者问:那篇文章怎么样?”老工人说::还不错,工厂里都很喜欢。记者又部:你呢,老工人说:“我个人很不满意。”,记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呢”,老工人说:“你写我回家刮脸,换衣服,梳头发,可我怎么梳头发呀?说着,他脱下了帽子,原来,他的脑袋光光的,是个秃顶,老工人接着说:“现在厂里的工人们都取笑我,搞的我很难为情呐”,这个例子说明,一篇文章,尽管其中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真实的,如果在细节上有一丁点的不准确或者不真实,就会给作者或当事人带来麻烦。  相似文献   
18.
因为中国多年来还一直没有颁布《新闻法》,所以,也就不知道新闻记者到底有多大的采访权限。而对采访对象来说,他的权限却大得要命。他要想将你拒之门外,可以找到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 在通常情况下,其正当拒绝记者采访的理由莫过于以下几点: 1、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 2、涉及对他人的评论会带来不良反映和陷入诉讼。 3、违背采访对象的意愿。 4、不知情。 此外,采访对象还可以找出许多正当的或不正当的理由,来拒绝记者的采访,比如时机不成熟、有负面影响、会给工作造成被动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要完成报道…  相似文献   
19.
(一) 新闻写作,实质上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手工劳动。说来说去,总跳不过五个W、写作的主体与客体、思维与情感、方法与技巧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资深记者、老牌编辑或是熟练的“稿手”,可像工厂里的熟练操作工一样。手到“轻”拿,倚马可待。而同样的报道素材,如果让一位刚入道的新手去写。往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容易出现枯燥无味、涩滞呆板等毛病。原因何在呢? 笔者以为,每一篇新闻作品都是由诸多构成新闻的零星“元件”组合而成的。写作高手像熟能生巧的烹饪大师,可将酸甜苦辣咸诸种构成新闻作品的“元素”加以巧妙地组合,形成一篇构架完美、内容丰  相似文献   
20.
因为中国没有颁布《新闻法》,所以,法律上没有规定新闻记者到底有多大的采访权限。而对采访对象来说,他的权限却大得要命。他要想将你拒之门外,可以找到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西方记者中流行一句话:“他把你从门口推出去,你要想办法从窗户再爬进来。”这里,笔者根据中外记者在采访实践中的成功范例,总结归纳了几种接近采访对象,敲开拒绝之门的方法,以资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