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84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31篇
教育   4276篇
科学研究   1156篇
各国文化   53篇
体育   470篇
综合类   303篇
文化理论   53篇
信息传播   82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183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200篇
  2014年   317篇
  2013年   623篇
  2012年   451篇
  2011年   475篇
  2010年   504篇
  2009年   428篇
  2008年   430篇
  2007年   485篇
  2006年   392篇
  2005年   357篇
  2004年   214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204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3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14篇
  1974年   10篇
  1973年   8篇
  1971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陆晔 《新闻大学》2006,(1):57-60
自媒介素养教育于上世纪30年代逐渐兴起以来,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运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理念,以英国为例,被普遍认为发端于ER·利维斯和丹尼斯·桑普森于1933年出版的文学批评著作《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在这本书里,作者以保持本国文化传统、语言、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纯正和健康为出发点,将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归结为“甄辨与抵制”,即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防范大众传媒的错误影响和腐蚀,自觉追求符合传统精神的  相似文献   
52.
我国主要国家级数字图书馆工程项目介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及其网络服务系统、国家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中共中央党校数字图书馆、军队院校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数字图书馆等七个国家级数字图书馆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内容涉及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数字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建设等方面,为其他行业和地区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53.
电子资源用户受益最大化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将经济学中的最大化理论运用于图书馆电子资源的采购和服务领域,阐述图书馆电子资源用户受益最大化分为采购预期最大化和效用预期最大化两个层次。提出开展馆外访问服务将使图书馆提供电子资源服务的时间最大化,同时让合法用户在资源内容、时间与空间上的受益最大化,而网络用户个人身份认证则是目前保障其合法用户受益最大化的最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54.
企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及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通过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解分析,探索企业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思路,对搞好企业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利用个性化信息环境开展网络服务,提高企业数字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展开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55.
校外访问代理软件的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校外访问是图书馆基于互联网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电子资源服务方式。校外访问能够通过代理软件来实现,其原理就是将校外访问用户的IP地址虚拟成校园网内部的私有IP地址。本文将对能够实现校外访问的三种较为典型的代理软件,即EZproxy、ISA Server(VPN)和Squid进行分析与比较,旨在对我国图书馆同行开展校外访问服务能够起到一定的抉择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6.
根据当前基层中小型图书馆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欲提高图书馆的办馆效益,必须结合实际引入投入/产出的机制、意识和手段,围绕办馆效益开拓服务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以服务求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57.
OBJECTIVE: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complementary research studies on the behaviors of hospital clinicians in asking clinical ques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sking of questions, outcome of information searches, and success in problem solving. METHODS: Triangulation in research methods--a combination of mailed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was employed to provide complementary views of the research problems under study. RESULTS: The survey and interviews found that clinical problems (concerned mainly with therapy and equipment or technology) were expressed as statements rather than questions (average number of concepts = 1.7), that only slightly more than half (higher for doctors) of problems could be solved, and that the majority of clinical questions were not well formed. An educational workshop however improved clinicians' formulation of questions, but the use of structured prompting was found to improve building of hypotheses in the doctors' group without training. The workshop also improved satisfaction with the obtained information and success in problem solving. Nonetheless, for both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more structured and complete questions or statements did not mean higher success rates in problem solving or higher satisfaction with obtained information. CONCLUSION: The triangulation methods have gathered complementary evidence to reject the hypothesis that building well-structured clinical questions would mean higher satisfaction with obtained information and higher success in problem solving.  相似文献   
58.
论文在对南京市六合区乡镇图书馆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乡镇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59.
中国大陆人文社会科学现期期刊到底有多少种?其中具有国内正式刊号的又有多少种?各种统计数据不一。根据《中国出版年鉴》、各种期刊目录及数据库,诸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2005年邮局、内部订购目录,同方、维普、万方、CSSCI等数据统计与分析,目前大陆现期期刊9000余种,其中人文社科期刊4500余种,除去通俗等非学术性期刊,学术、准学术人文社科期刊3000余种。每种期刊平均每年出版7.3期,每期约24.3篇文章,每年约170篇。根据期刊印张数及抽样测算,每篇论文约3页。3000种期刊每年发文约51万篇。  相似文献   
60.
Explicating the third-person perception (TPP) as a cognitive fallacy in the process of comparative social judgment of media effects, we propose that not all self–other perceptual gaps in media effect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PP. When there is reasonably valid and accurate information regarding self vis-à-vis others on media consumption and vulnerability to media influence, the associated self–other gaps in media effects are not exaggerations, hence, not TPP. TPP results from cognitive biases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and appl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mparative social judgments. Such biases are in the forms of self-other information differential, assimilation, contrast, and anchoring effects. Caveats in interpretation of extant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TPP resear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