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6篇
教育   551篇
科学研究   124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63篇
综合类   54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8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完善我国义务教育投入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投入存在着总量不足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调整投入格局,是解决我国义务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所在。应科学设计教育投入制度,变分项目、按比例、分级负担为分项目、分级负责,重新划定属于国家责任的义务教育事权,重新界定中央、省、地、县四级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体制。  相似文献   
92.
邓小平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在中国发展的理论成果,是一个具有极强现实性特征的理论体系,是反对在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左”右倾错误的有力思想武器。它不但是过去20多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指导,而且对我国现在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整个改革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3.
文章论述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以及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作用,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培养创新人才必须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的思考及对策。  相似文献   
94.
翻新、累积与传播——中国古代诗词传播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词翻新是古典诗词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翻新,诗词得到更广泛传播。同时经过后继者不断地翻新,诗词也相应地容纳和增添了新的因素,从而产生出新的内涵和意义,使其文化内涵得以不断累积。诗人们进行翻新创作的主要方式有:用其成句,增减字词,翻换言语,提炼文意等。而诗词翻新在传播过程中多选择名家名句使其易于获得名家效应。并且诗词翻新的相对优越性和相容性较高,复杂性较低,可试性和可观察性较好,这些特性使其既容易为创作者掌握,又易于被阅读者接受。这些是诗词翻新促进诗词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95.
王思玷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一位鲁南作家。本文通过对王思玷先生生平及创作实绩的回顾,探讨了王思玷先生的小说创作动机、创作手法以及艺术风格,以期说明他是一位敢于直面人生,有着可贵的人文关怀且艺术风格独特的作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新文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96.
任何语言都有外来语,汉语也不例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汉语中引入了大量的新的外来语。介绍汉语词汇中的这些新外来语的含义以及汉语引入外来语的利与弊,并对汉语新词典编入外来语提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7.
缩短档案工作与大众的距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档案工作和大众有一段距离,相当多的人不知道档案及档案工作的价值和作用,以至于档案工作难以实现它的利用目的。因此,如何开发档案资源,使档案工作走向大众,是档案工作应时刻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8.
专论性教育科研是教育科研工作的基础。目前,专论性教育科研存在主要问题有认识不到位.选题不合适,表述不规范,研究不深入等。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强化专论性教育科研开展的引导机制,加强专论性教育科研的培训工作,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充分提高对专论性教育科研的认识,掌握专论性教育科研成果表述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99.
从逻辑哲学观点看,在"符号化、公理化的模糊逻辑"与形式化的"人脑使用的模糊逻辑"(苗东升的说法)这两者之间,只是形式模型及其现实原型的关系,决不相互排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现实生活中人脑所使用的实际上行之有效的模糊推理,是否应该和可能符号化、公理化,而是在于如何恰当地进行形式化.笔者采用苏珊·哈克(Susan Haack)的逻辑哲学观点,认为非经典逻辑可划分为扩展逻辑和异常(deviation)逻辑,模糊逻辑归属于异常逻辑.本文以模糊逻辑系统FZ为例,具体分析了虽然经典逻辑中一些较强的公理和推理规则均不成立,但是与之对应的较弱的"合经典的"(well-behaved)公理和推理则却仍然可以成立,由此导致一系列新奇性质.笔者采用了达·柯斯塔(da Costa)的形式化技巧,它是关睛"在虚设不矛盾律成立的前提下"(相应公式可以称为"合经典的")才能成立的逆否律.当我们撤除了"虚设不矛盾律为前提"的限定,它又重新回到了无条件成立的情况.笔者也推广了玻尔(N.Bohr)和冯·威扎克(von Weizsaecker)关于对应原理的思想,认为作为非经典逻辑的模糊逻辑与经典逻辑之间也应当遵守"对应原理":经典逻辑是模糊逻辑的前身,模糊逻辑将构成更为普遍的逻辑形式,经典逻辑作为模糊逻辑的极限形式,在局部情况下还保持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
最近,美国国家数学咨询组向美国总统和教育部提交了《成功的基础:国家数学咨询组最后报告》,这是一份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报告.它对美国数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学习过程、教师和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教学材料、评价、研究政策和机制七个主题提出了新的视角,并对每一个主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也反映了美国数学教育观念的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