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教育   182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0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格尔在《小逻辑》"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章节中,对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并对自己的逻辑学或形而上学做出了初步的规定。基于对此章节的解读,通过对黑格尔批判旧形而上学的关键点——思想和思想的对象的关系的梳理,阐明黑格尔的逻辑学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学,并进而阐明黑格尔自己对形而上学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姜喜任 《兰台世界》2016,(4):142-144
面对如何利用《周易》进行占筮的难题,《焦氏易林》通过重构《周易》文本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首先,将《周易》64卦两两配合,形成4096组"某卦之某卦"的卦爻象数系统,从而穷尽了通过《周易》筮法获取卦象的所有可能性。然后,为每一组"某卦之某卦"重新编撰了林辞以代替《周易》的卦爻辞,作为占断的根据。另外,《焦氏易林》的筮法与卦气无关,不能把二者强行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逍遥与拯救作为两种不同的价值诉求,曾在中西文化对比的思潮中为人所知。不过早在十九世纪初,德国哲人叔本华事实上已构想了这两种价值理念。它们分别体现在其美学与伦理学的思想主题之中。叔本华的逍遥正是"静观审美式"的逍遥;而其拯救则包含了德性实践与否定生命两个方向。逍遥与拯救,虽在中西文化对比的语境下大为不同,然而在叔本华的意志哲学中却是息息相关的。这主要体现在,它们都是以否定意志为内在前提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4.
朱熹《观书有感》诗的写作时间究竟是哪一年,直接关系到对诗歌深刻意蕴的理解.有人认为这首诗写于 1176年,其实是虚构事实、误读历史材料的结果.因为这首诗在现代社会广泛流传,各种选本和教科书往往也予以收录,所以有必要对此进行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怀疑论是笛卡尔形而上学的起点。普遍怀疑基于良知为我们提供的健全理智,始于对经验常识的反省,实际上是理智的自我反省。普遍怀疑的前提是诉诸健全的良知,其中暗含了三重公共性的理论预设;普遍怀疑并不等于反对经验,而是重新审视经验;普遍怀疑的起点是对感官不可靠的论证;普遍怀疑中预设了八个不证自明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郑玄的易学渊源,仅仅见于《后汉书》的简要记载,而且语焉不详。由于郑玄本人的著作中,未见有对乃师马融研究易学成果奉为经典而加以引证和描述的记载,因此引起后来学人对郑玄易学的师承颇多微辞。文章通过对传世的郑玄《周易注》与马融《周易传》的"同字同义""同字异义""异字同义""异字异义"等作比较与考证,认为《后汉书》所记载郑玄的易学渊源是可信的。而古代学人对马融易学的诟病与人品的质疑,是造成现代学人对郑玄易学渊源判断偏差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在通常的理解中人们常常把教化理解为教育,将真理看作是关于世界的现成的知识,因而教化就是将真理作为一种现成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但是在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中,教化与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化并不是主体对一种客观知识的掌握和传授,它应该在柏拉图的意义上被理解为以某种“理念”为原型的“造形”,教化本质上是人的存在状态的本质性的转变。海德格尔在关于柏拉图洞穴喻的生存论解读中,对教化与真理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辨析。  相似文献   
8.
自律和义务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通过自律概念,康德一方面批判了受控于自身欲望的非理性行为,强调了理性在道德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拒斥了那种出于外在权威和规范的他律,强调道德本质上是一种自律行为,道德法则是理性的自我立法,道德的根据既不在于自然情感的倾向也不在于外在权威的约束。而义务概念凸显了人作为有限的存在者自身的二重性,真正有德性的人不仅是有理性的、自我立法的人,更是能够在理性与欲望的冲突中坚持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尽到自己义务的人。  相似文献   
9.
青年尼采荷马研究的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两个文本中:一是1869年尼采在巴塞尔大学的就职演讲《荷马与古典语言掣铹,探讨的是“荷马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荷马作为一个人是否存在?”;二是1872年尼采准备写作的《菏马的竞赛》,最后只写了一篇前言。在这篇前言中,尼采将希腊世界区分为前荷马世界和荷马世界。荷马世界已经有了一种文明的日神精神作为引导,而前荷马世界则是没有文明尺度的深渊。尼采正是以这样的区分来论定酒神精神是超善恶的。从两个文本的差异可以看出,尼采逐渐从语言学专业走向了自由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