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4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07篇
科学研究   85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3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118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孙伟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9):222-224
为找出影响集群式技术创新行为的环境不确定性因素,本文应用方差分析与因子分析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企业更多注重各种技术层面的不确定性因素,相对忽视各种需求层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集群式技术创新行为的环境不确定性因素主要有关于创新方面、市场生产方面和竞争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92.
范德成  张修凡 《预测》2022,(4):55-61
碳减排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阶段制订合理的碳减排政策以完成减排目标是我国碳减排面临的较为迫切的任务。本文将中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的建立作为准自然实验,通过采集我国2010~2019年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以实证方法解析中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对高排放企业碳减排的影响路径。实证结果表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建立能够激励高排放企业实行碳减排活动,推动高排放企业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型。进一步引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和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验证了绿色金融政策能够通过形成资本支持和投资动力而有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企业落实社会责任,从而促进高排放企业提高碳减排水平。  相似文献   
993.
基于价值共创和要素集聚视角,采用文本挖掘方法,以2011-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中的传统制造企业为样本,验证智能化转型是否提升了传统制造企业绩效,同时探讨成本粘性在智能化转型与传统制造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智能化转型对传统制造企业的绩效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智能化转型能够通过降低成本粘性提升传统制造企业的绩效水平。当考虑企业异质性特征时,与资本密集型企业相比,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更易降低成本粘性、实现企业绩效提升;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进行智能化转型对降低成本粘性、提升企业绩效的影响更明显。研究结论为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改善企业成本管理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94.
995.
张倩  孙爽  徐晗 《教书育人》2023,(6):55-64
在系统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导师介入时间视角探究本科生导师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机理,并引入科教融合作为中介变量。研究结果表明:本科生导师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促进作用;科教融合在本科生导师制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基于导师介入时间视角,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对于高校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在非毕业年级为本科生配备导师产生的效果优于在毕业年级为本科生配备导师产生的效果。且通过验证可知,导师介入时间越早,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996.
缩小制造业智能化区域差异,已成为全面协调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基于技术经济范式视角构建制造业智能化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刻画空间分布,量化区域差异,检验收敛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存在同质性集聚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2)区域内差异是制造业智能化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东部区域贡献率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3)在考虑了技术创新投入、人力资本、信息化水平因素后,区域间和各区域内部的制造业智能化差异将逐渐缩小,其中,人力资本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和东、西部区域内部差异,信息化水平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和中、西部区域内部差异。  相似文献   
997.
科技创新基地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第一梯队,高校是科技创新基地的主要依托单位,但少有研究以实证分析回答科技创新基地的建立能否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发展这一问题。本文采用2008-2017年间中国394所高校的混合截面数据和典型的科技创新基地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科技创新基地建立对于高校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并根据高校所在地区、隶属部门的不同进行了异质性检验。实证表明:第一,整体上科技创新基地的建立显著提升了高校科技创新水平;第二,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基地的建立对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影响最强,中部地区效果次之,而东部地区无显著影响;第三,科技创新基地对不同隶属部门高校科技创新水平均具有积极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基地对于高校科技创新水平的导向作用;因地制宜加强布局建设,尤其是西部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西部高校科技创新发展;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保障科技创新基地高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带动高校科技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98.
付丹 《大学教育》2024,(1):37-40+45
项目管理与工程经济决策课程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在新工科发展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双重背景下于2021年新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课程依托学校“三海一核”专业特色,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项目管理能力”的实际需求,将案例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了课程跨学科、跨专业及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旨在提升学生工、管兼备的综合素质,培养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意义]研究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背景下涉疫网络突发事件的发生机理,为预防涉疫突发事件,化解涉疫矛盾引发的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的稳定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过程]运用扎根理论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饱和度检验分析,总结出5个主范畴和5个核心范畴,在此基础上构建涉疫网络突发事件发生机理的概念模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对于涉疫网络突发事件的发生,防控举措是刺激因素,网络媒体是媒介因素,社会认知是中介变量,群体心理和群体利益是直接推动力。并据此为政府预防、化解、治理涉疫网络突发事件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直接传导机制、间接传导机制和异质性传导机制三个维度,利用文本挖掘的方法,以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阐述了智能化发展是否促进企业进行颠覆性创新,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机理,并从实证方面检验了颠覆性创新在智能化发展和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智能化发展显著提高了企业颠覆性创新水平,是新时代企业实现颠覆性创新的主要途径;智能化发展通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的机制间接促进企业颠覆性创新;在考虑企业异质性特征时,发现国有企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智能化发展对颠覆性创新的影响更明显;最后,企业智能化发展可以通过颠覆性创新提高企业的绩效,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为推动企业智能化发展、实现颠覆性创新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