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3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33篇
信息传播   3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段德忠  杨凡  胡璇 《科研管理》2020,41(6):90-97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平台2001-2015年专利转移记录,本文对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2001-2015年,中国技术转移在城市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由多极格局向一超多强格局演进,长三角是中国技术转移最为活跃和频繁的区域;(2)空间计量分析发现技术转移服务于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突显,2001-2015年,中国城市技术经济发展路径经历了由集聚经济向扩散经济转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李农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1):62-66
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信息化评估理论和方法,得出不同时期人们对信息化评估的视角在变化,早期是以关注社会发展的特征为主,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围绕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近几年更关注“市场”发展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冲击。指出,从宏观上看,信息化评估的方法与人们对该问题认识的视角密切相关,而从微观上分析,它还受社会发展需求的影响。本文是整篇的上半部分,主要系统梳理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唐涛 《现代情报》2014,34(3):3-6,11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网络舆情在数据体量、复杂性和产生速度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网络舆情分析方法已超出了现有常用的分析框架,必须在大数据分析的思维下有所创新。本文概述了常用的网络舆情分析方法,归纳了当前网络舆情的大数据特征和分类,提出了网络舆情分析创新要向大数据分析方向发展的观点,并概述了4种新思路新方法,对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对未来网络舆情分析创新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时期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时期,业界和学界围绕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理论和实践展开诸多讨论。本文从四个方面回顾“十一五”时期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成果:(1)服务理念的研究和践行;(2)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创新;(3)新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4)公共图书馆法规、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时期,业界和学界围绕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理论和实践展开诸多讨论。本文从四个方面回顾“十一五”时期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成果:(1)服务理念的研究和践行;(2)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创新;(3)新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4)公共图书馆法规、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相似文献   
7.
唐涛 《情报杂志》2012,31(8):27-30,26
通过分析搜索引擎的日志,可以发现用户感兴趣的查询内容,进而发现网络舆情.提出了基于搜索引擎日志分析的网络舆情监测方法的模型,研究了该模型的关键技术.这是对传统的网络舆情监测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信息服务创新在促进日本电子政务变革的同时,正在引导日本走出一条以信息服务创新推进电子政务变革,电子政务的服务流程、安全流程和评估流程的新构,拉动ICT(信息通信)产业,以"数字日本的创新"拉升日本国际竞争力的新路.  相似文献   
9.
识别、吸收和整合外部有价值知识的能力构成企业的知识竞争力,社交媒体在此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提出企业要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价值,需要整合不同社交媒体的特性,将其转化为便于管理的实践社区,并满足3个条件:知识聚焦、身份构建和共享价值观形成。这需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的努力,即四阶段循环模型:启动组建、核心形成、激活推广、品牌传播。借助于小米公司的案例,对此模型进行了实证。最后讨论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颠覆性技术为后发国家技术突袭和弯道超车提供了抓手,探索其保护空间的协同治理框架对科技强国建设和创新治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颠覆性技术保护空间现有研究中治理框架的不足,在社会-技术系统转型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结合三螺旋系统和政策干预多级效应,研究了颠覆性技术保护空间的多元治理主体及其互动、多层次治理过程及其政治进程、多情境协同模式及其治理结构,构建了颠覆性技术保护空间的协同治理框架,为政府和非政府主体协同应对新兴技术治理挑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