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宋本曹植集乃以晁公武著录本为底本而重刻,而晁本实即《龙城录》记载的北宋十卷本曹植集,与北宋秘阁藏本《陈思王集》并非同一版本系统。通过与《文选》所载曹植诗文的比勘,断定十卷本曹植集的重编主要依据了非李善注本系统,且重编至迟在北宋初。据"愍"字阙笔及载有《画赞》、《列女传颂》等篇目的内证,结合与《文选》李善注所引曹植诗文的互勘,断定宋本曹植集属唐二十卷本系统,而李善注所据曹植集则属三十卷本系统,此即《旧唐志》著录二十卷本与三十卷本曹植集之关系。曹魏以来存在选本性质的秘阁本和曹植自编全集本两种系统,而二十卷本继自曹魏秘阁本,三十卷本则继自自编全集本。《四库》本曹植集乃据抄自翻宋嘉定本,版本价值优于宋本,且属明代曹植集的祖本,校勘整理曹植集宜选择为底本使用。  相似文献   
12.
《古籍普查规范》重点规定了古籍普查工作内容及要求,以期通过普查摸清我国古籍现有存量、古籍级别、破损情况、保存环境等资讯,为开展古籍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准确、规范一致的基础数据.本文就编制《古籍普查规范》所遵循的标准、普查要素的相关思考等问题进行简单诠释.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文献典籍的生存状况堪忧,文献典籍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文章结合国家图书馆古籍阅览服务工作实际,以该馆古籍保护现状为基础,梳理并分析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位于北京香山公园内的宗镜大昭之庙,在乾隆帝接待六世班禅朝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前学界关于与六世班禅朝觐相关的北京地区寺庙研究均集中于雍和宫和西黄寺,而对于宗镜大昭之庙少有关注.为此,本文拟利用清宫档案、方志等相关史料,复原宗镜大昭之庙的藏汉交融建筑风格,并揭示其繁华背后面临的建造资金短缺问题,同时,通过详细考证该庙的开工时间得出结论:宗镜大昭之庙本来并非为六世班禅朝觐而专门建造.  相似文献   
15.
"汉奸"时下仍然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词语,尤以网络媒体中出现的频率为多."文化汉奸"、"经济汉奸"、"汉奸卖国贼"、"汉奸带路党"等等用法,不一而足."汉奸"话语聒噪不休,却鲜少有人对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历史进行过认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国家图书馆藏元刻本《宣和博古图录》,根据行款、刀法以及刻工等应著录为元大德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刻本,当为翻刻南宋递翻北宋本,至至大年间修版再刻即《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图录》,从而为解释前人聚讼不清的至大重修之意提供了难得的版本实物依据,同时简要略述了其版本系统及收藏情况。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图书馆馆藏旧志胶片中,有两个万历《青浦县志》的拷贝,均为残本,分别为卷一至四和卷五至八,原本分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在整理这两个残本的胶片时,发现这两个残本的拷贝并非出自同一部书,而是来自该志书的两个不同复本,各自有着不同的收藏和流传轨迹。  相似文献   
18.
地图是一种信息量丰富、直观形象、无可替代的文献资源载体,具有其特有的文献性与史料性,作为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既增加了馆藏的载体形式,又丰富了馆藏内容.国家图书馆收藏地图已经有百余年历史,通过多种途径采访征集各类地图,并采用分类标引与主题标引相结合的方法加以整理;同时加强馆藏地图资源的宣传与利用,实现地图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9.
国家图书馆藏有《滦阳消夏录》单行抄本一种。该本子共有三卷,系抄本,内有多处纪昀亲笔之文,为雇人誊抄、纪昀亲自校订之作。此本为《滦阳消夏录》单行抄本初稿,亦即《阅微草堂笔记》版本体系中最早的抄本。这个本子展示出了《滦阳消夏录》的原始面貌,对于研究《阅微草堂笔记》的版本体系及纪昀的创作思想及创作过程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明吴中诗学的开启者和重要代表,沈周的诗歌自然拔俗、不雕不琢,被称为"教外别传"。其诗初学于唐,宗唐习杜的痕迹较为明显,然中年以后"卒老于宋",转拟苏、陆,趋向平白、主意、主理的诗风,晚年则出入唐宋之间,并被其后学所接续,并由此形成别具一格的吴派诗学。沈周诗歌的中期转变与当时主流文坛的宗宋倾向、其本人沉浸理学、文人画学思想的渗透以及其乘兴而作的创作动机和即兴、随性的创作方式均有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