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艾南英的文章、年谱为主要依据,结合复社、桐城派的相关资料,由艾陈之争作为切入点,展开探究艾南英的文论思想。艾南英极力推崇唐宋派,明确了学秦汉以唐宋为桥梁的途径,突出了从司马迁、韩愈、欧阳修到归有光的散文既成传统,强调了平易通达的表现手法。其"以古文为时文"中的义与法、雅与洁等主要文学理论开了桐城派先声。  相似文献   
2.
被称为“明文第一”的唐宋派古文家归有光,有人归纳其文特色为“事琐语浅情深”,称这种以口头语说家常事的意境与笔墨为归氏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自然,作为归氏久负盛名的代表作《项脊轩志》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仅在哲学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对其他艺术门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着重阐述阳明心学在文学方面对明代中期文学流派唐宋派的影响。阳明思想是很复杂的,文章选择了与唐宋派创作理论联系密切的几个思想要点进行论述。唐宋派与王学后人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他们对心学理论是持赞赏态度的,他们后期的文学创作理论与阳明心学的某些思想的精神内核一致。  相似文献   
4.
唐宋派作为明代众多学术流派之一,在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运动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文学理论观。他们提出"唐宋并举"、"文章千古一脉"的进步主张,不以时代先后论文,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致用。在具体的创作中,遵循"法",但不斤斤于字句,主张神明变化以为"法"。面对当时文坛出现的重形式轻内容的文风,他们以"直抒胸臆"的本色论为创作原则,给明代的文学批评注入新的活力。然而,他们的文论观也存在着局限,未从根本上解决明代文学的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5.
桐城文派形成的背景和原因诸说纷纭。从清代前期学术与文学背景的交汇点上探讨 ,桐城文派形成有某种历史必然性 :学术风气之移直接影响了文风的转变 ,为桐城文派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复古思潮盛行的明中叶,唐寅的文艺观与前七子的复古主张、王阳明的心学、唐宋派的本色论,既有精神上的相通,又显示出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他们在哲学思想、诗文理论、诗文创作实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唐寅等吴中文人与前七子在复古态度上是一致的.但前七子复古主旨是要恢复具有儒家传统的古典主义诗歌风貌,而唐寅等吴中文人复古是要实现自我情感和才性的自由抒发,他和王阳明在肯定人的主体地位,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有一定的契合.但唐寅在肯定情欲、重视人的自然要求、追求个性等方面远远超过了他的同龄人;他提倡文学创作抒发真情实感,不事雕琢,一任自然,这种主张与唐宋派要求文章文从字顺、本色自然、反映真情的观点也有相合之处.唐寅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明代学术思潮的转变,其独特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习见的各类文学史及相关论著中均将归有光划入唐宋派,但历史上对这一问题曾有过不同说法。从归有光的交往、文学主张及创作风格等方面去考察,很难得出归有光是唐宋派的结论。钱谦益过分夸大归有光与七子派的矛盾,有意淡化归氏与唐宋派之间的本质差异,此类误导应予澄清。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叶,统治文坛的是前后七子。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卑视当世,盲目崇古.对当时文坛产生了恶劣影响。到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人,对复古派“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李开先昆仑张诗人传》)的文风大加鄙薄,主张继承南宋以来推尊韩柳欧曾王苏古文的既成传统,提倡唐宋古文.因而被人称为“唐宋派”。这个文学派别实际是作为前后七子的反对派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9.
侯方域是清初古文三大家之一,文章集有《壮悔堂文集》。侯方域的文章激情恣肆,想象丰富,是“才人之文”,一个突出特点是“以小说为古文辞”,反映了明清之际融传奇笔法于古文写作的风气。虽被正统看法所批评,却正是其创造力的表现。另外侯方域在矫正七子流弊和倡导唐、宋古文,在文风改革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为清代散文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0.
董其昌受明中叶文学思潮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老师莫如忠.其中莫如忠与唐宋派的关系密切,使得莫如忠的文学主张与唐宋派一致.因此,董其昌虽然身处晚明,但在对待唐宋派与"后七子"的文学分歧时,始终恪守着唐宋派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