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篇
  免费   0篇
教育   363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6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6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三国志演义》是《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中相对更为历史化的两种刻本。在小说文本的基础上,刊刻者参考理学家的历史论著,依照史学体例,对小说进行了大量的评注。这两种刻本的校订刊行虽未明确标出“评点”、“批评”字样,但在某种程度上已具备了评点本的功能。通过分析两种刻本的评注文字,阐释其受理学家历史观影响下对《三国志演义》小说的历史化评论,揭示其在小说评点学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2.
《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传统的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而三国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也是妇孺皆知。然而,对于普通读者甚至有一些专业知识的人来说,都是只知通行本《三国演义》,却不很了解其重要的"母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两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则更是少有关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曹操这一重要的三国人物形象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与通行本《三国演义》中的不同表现,阐明"通俗演义"本与"演义"本的区别,强调"通俗演义"本的重要性,也使已经百花纷呈的曹操人物形象研究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93.
画饼充饥     
此语出自《三国志·魏志·卢毓传》。三国时代,魏国的大臣卢毓,自幼父母双亡,两位兄长又先后去世,他成了孤儿。但他刻苦学习,终于成了很有才学的人,而且  相似文献   
94.
95.
曹操七十二疑冢,以讹传讹 史料记载曹操生性多疑,生前搞了七十二疑冢,那是后人以讹传讹。曹操怎样去世、怎么安葬的历史上都有明确的记载,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在诗文中也有叙述。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在去世前两年,曾经下了一个遗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明确说明他死后要埋葬在西门豹祠西边的高地上。  相似文献   
96.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史书,它是一部非常严谨的史学巨著,因其真实性而备受学术界的肯定.陈寿取材精审,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证、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  相似文献   
97.
三国时代征战频繁,军事行动失败一方的人员多有选择投降自保的,执行者有皇帝、刺史、州牧、军阀、家将、幕僚等。其中蜀国刘禅和吴国孙⑦在面对敌军来临,己方的军事行动失败之时,均选择投降自保。刘禅和孙⑦均执行了《左传》记载的"面缚"和"舆榇"的投降礼仪,且在出降之前遣使奉降书于对方统帅。"奉降书"是先秦两汉投降礼仪中没有记载的新形式。《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蜀、吴两国灭亡的见证者,他对于投降礼仪的记载拥有极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98.
战国无双     
“游戏野史”。说日本“光荣”公司(KOEI)是“历史战略游戏”的代名词,这可能是不少玩家的共识。“光荣”的《三国志》.《信长之野望》.《三国英杰传》,《大航海时代》.《太阁立志传》等系列游戏一直在日本和国内玩家中有着极高的声誉.其代表系列作品《信长野望》及《三国志》系列更加是长盛不衰的经典系列.在老玩家心目中的特殊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相似文献   
99.
本文在简单介绍裴松之及其《三国志注》和前人对《三国志注》的研究情况的基础上从史料价值、史学史价值和历史研究方法方面的价值三方面对《三国志注》的历史文献学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三国志》的注文同正文具有同样重要的史料价值。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史学史上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它与汉末以来注释家着重于名物训计的注释有着明显的进步。同时裴松之发展了历史考证学。  相似文献   
100.
“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中表现诸葛亮口才的精彩一幕,而在《三国志》中却未见一字,看来纯属虚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