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9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8篇
体育   26篇
综合类   2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通过比较中国先秦两汉时期和古希腊的体育文化,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为我们以后更好的研究古代中西方的体育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心与身体其他感觉器官的关系问题,备受先秦两汉所有重要思想流派的争议。众所周知,传统儒家认为心是主"情"的器官,并具有分析其他感官之间差异的能力1。对于孟子来说,"四端"学说就是关于"心"的内容,最为显著的是恻隐之心,它能促进人们德性的成长2。对于儒家来说,与其他自然的感觉器官相比,"心"是较为高级的。因为它不仅具有思考的能力,而且能评估人们所遇之事;而其他感知器官,仅仅是在于接触其他事物3。"心"比其  相似文献   
13.
《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都载有襄阳县、襄阳郡说,其实,这些都是后人羼入、误抄照搬之说。《通典·州郡七》说:"襄阳,汉中庐县地也。"《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引《州郡志》说:"襄阳,汉中庐县地,汉初徙骆越人居之。"《三国会要》说:"《宋志》引《魏略》云:襄阳郡‘(魏)文帝立’。"这表明,两汉没有襄阳县、襄阳郡建置,襄阳县、襄阳郡的建置当起于曹丕。因《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影响太大,导致一些古籍以讹传讹,积重难返,亟需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14.
两汉时期的女子长袖舞成为汉代舞蹈中最为引人瞩目的"亮点",且对后世舞蹈产生了深远影响。两汉时期的女子长袖舞在宫廷和民间均广为流行,在服饰、音乐、舞蹈动作方面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酣畅淋漓地表现了该时期人们的内心真挚情感状态。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两汉经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经典也成为一切言说的标准。受其影响与规范,两汉赋论也显现出鲜明的经学色彩。由于各赋论家在对经学的接受程度、对大赋的创作以及对屈骚的评价等方面存有差异,各人的赋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部分赋论家论赋关注到赋作的语言艺术,并给予肯定,具有早期朦胧的文体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6.
张琳  程艳妮 《收藏》2014,(10):118-127
两汉时期,铜镜铸造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并达到高峰,其精美的纹饰和丰富多彩的铭义内容,浓缩了这个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为研究古代社会及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了实物资料。这些铜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正如《古镜图录》中说:"刻画(划)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镜若也。"由于铜镜所具有的破暗取明、去魔压邪作用,  相似文献   
17.
西汉哀帝之世,刘歆与太常博士争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由此掀起了一场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的今古文经学之争。关于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性质历来争讼纷纭,了解其性质的关键是对其兴起的背景和动机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据《尚书·舜典》记载,虞时即设有学官,管理教育事务,如命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负责对人民进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教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商周时代,不仅有国学,还有乡学;不仅有大学,还有小学,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札、乐、射、御、书、教为主体的“六艺”教育体制。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墨、孟、苟等又开创了“私学”。伴随“私学”的兴起,古代丰富的教育思想体系逐步形成。《礼记·学记》、《礼记·大学》就是这一时期教育经验与教育理论的总结,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古典教育学专著,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到西汉,汉武帝开创太学,太学的课程以通经致用为主.两汉教育,包括官学、私学,都以儒学经典为教材,虽然经师们困派别和师法不同,讲授内容大相径庭,但对于教育的主张,却在“明经修行”这一点上达到共识。唐代复兴汉代教育的传统,使学校教育达到了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20.
两汉时期"崇俭抑奢"社会风尚的形成,并非简单的"上行"与"下效"的因果关系,而是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注意上"到"注意下"、从号召到风尚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是包括皇室、士人、官员以及普通民众在内的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