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2篇
教育   2833篇
科学研究   260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62篇
综合类   116篇
文化理论   28篇
信息传播   350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111篇
  2015年   188篇
  2014年   309篇
  2013年   247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283篇
  2010年   226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264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袁松鹤在《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第5期中撰文,解析了欧洲学分体系中的学分转换系统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系统,以期为我国远程教育领域学分互认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首先,作者介绍了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uropean  相似文献   
32.
范子燁 《中国文化》2015,(1):99-105
<正>《詩品》中"宋徵士陶潜":其源出於應璩,又協左思風力。①對於"其源出於應璩"品陶之説,前人之評論與研究頗多涉及,此不贅論;對於"又協左思風力"的説法,前人則極少討論,這是本文所要討論的核心問題。在鍾嶸看來,左思也是陶詩的一個重要藝術源泉。章學誠(1738-1801)《文史通義·詩話》説:《詩品》之於論詩,視《文心雕龍》之於論文,皆專門名家勒爲成書之初祖也。《文心》體大而慮周,《詩品》思深而意遠,蓋《文心》籠罩群言,而《詩品》深從六藝溯流别也。  相似文献   
33.
《考试周刊》2017,(9):29-30
对于广大的语文教师们来说,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解放大量繁重的批改作文工作,是一个长期困扰老师的问题,本文对作文的新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探索,认为关键在于——打破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自己作文进行自改自评的能力。  相似文献   
34.
"写作知识教学"的提出为深化习作教学改革,增添了内容,指明了方向。然而习作知识本体内容与特性还处在初步认识与初级阶段的探索中,当下迫切需要提供习作知识生成的土壤与本质特征的相关知识,比如: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互生性,习作知识依附于文本而生存,习作知识扎根于学生个性。  相似文献   
35.
所谓“互喻”,就是互相比喻,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范围中,比喻的一对本体和喻体互易,也就是第一比喻分句的本体(喻体)是第二比喻分句的喻体(本体),两个事物互相做比,从而达到一种较深的修辞效果。如:  相似文献   
36.
37.
李鑫 《兰台世界》2015,(8):150-151
本文对清末民国时期民间验方进行了医档搜集和分析归纳,对民间验方在推动中医药发展作用进行了总结,探讨如何进一步做好民间验方的挖掘搜集整理工作,更好发挥对中医药发展的医鉴作用,使祖国医学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8.
互文性在林语堂译文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运用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底、汉语功底和纯熟的英语功底,以及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林语堂的译著能够较好地实现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  相似文献   
39.
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要探索校企文化的融合,实现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具有互融性,要实现全过程校企文化融合,可根据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校企依托,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文化交流、质量考核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体现和渗透。  相似文献   
40.
本文从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意义谈起,进而分析了高校思政教育与创业教育存在的互融问题,最后重点探究二者互融的路径与对策,希望能够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