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977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教育   28095篇
科学研究   1463篇
各国文化   33篇
体育   671篇
综合类   574篇
文化理论   69篇
信息传播   2267篇
  2024年   118篇
  2023年   519篇
  2022年   386篇
  2021年   559篇
  2020年   556篇
  2019年   647篇
  2018年   345篇
  2017年   637篇
  2016年   846篇
  2015年   1342篇
  2014年   3040篇
  2013年   2598篇
  2012年   2808篇
  2011年   3100篇
  2010年   2449篇
  2009年   2274篇
  2008年   2745篇
  2007年   2011篇
  2006年   1320篇
  2005年   1290篇
  2004年   1375篇
  2003年   961篇
  2002年   562篇
  2001年   301篇
  2000年   225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8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站在“立人”的高度,从关注学生个体出发,重视阅读中的个性化体验和感悟,重视审美体验和情感态度。凸显这些理念固然重要,而寻找落实理念的途径更为关键。在长期的阅读与鉴赏教学中,我作过一些有益的尝试,积累过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下面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谈三点体悟。  相似文献   
82.
83.
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大难题,学生愁——不会写,不愿写,提笔发愣,落笔发呆;教师愁——指导难、批改难。作文个性化,感情真挚化那就更难!其实细细品味,如此之难主要是因为素材的缺乏,积累的空白,生活体验,情感表达的忽视……  相似文献   
84.
本文从简析《喧哗与骚动》看似混乱无序的篇章结构,以及布局上总体时间的神秘性着手,在此背景下把昆丁的自杀看成是他生命体验中超越的瞬间,体悟出人在时间中存在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85.
戴彦勋 《师道》2003,(12):36-36
或许是因为教师自我张扬与表演的欲望,或许是因为应试教育下学生内心人文的沙化,在时下的语文教学界,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已经成为一种群体的倾向。走进语文课堂,张弛有致、抑扬顿挫,听来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的琅琅读书声,更多的时候已经成了一种极其遥远的记忆。曾听过一位教师上公开课,在教读课文《老山界》中红军连夜登山的片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红军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这位教师讲解时先通过“之”字形与“S”形的对比,分析了路如何陡;接着,通过“一直追到天上”“浑身紧张”等字句,分析了山如何“险”;然后,再与红军风趣幽默的…  相似文献   
86.
叶松明 《教育》2009,(4):58-58
一个人的素质像冰山一样,浮在水面上的是学历、文凭、专业知识,而真正决定成功的是沉于水底的能力、责任感、价值观、毅力和协作精神等。我觉得后者的获得,仅从书本、课堂上的教育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而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感悟。要知道,真理只有在被学生亲自获得、亲自体验到,并成为他们自己的个人信念之后,才能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7.
近现代图书馆从古代藏书楼一路走来,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成果,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技信息,开发智力资源等基本职能。但近年来,随着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多、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体验经济的到来,图书馆职能在不断地拓展与延伸。本文试从休闲、和谐和体验的三重视角入手,  相似文献   
88.
89.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一句与教育有关的论点。“出污泥而不染”,这是另一句与教育有关的论点。如果不把这两个观点对立起来看的话,也许可以这么说:在比较好的教育环境中,人比较容易学好,在比较不好的环境中,人比较不容易学好。但是,在相当不好的教育环境中,人也未必一定都会学坏。事实上,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性成长的角度来  相似文献   
9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倡导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