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8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2006年,《新京报》创刊后两年多,新京报网即以我们来了!为题,宣告融合新媒体;2008年,新京报中文版手机报面世;2009年,与百度联手打造以最适合北京人的生活消费社区为理念的京探网,选择区域性电子商务服务作为突破口,短短两年,挺进社区网五强。  相似文献   
92.
姥姥别老     
我从来没想过姥姥也会有老的那一天。从我记事起姥姥就是个梳着小纂儿的老太太,几十年了不曾年轻也不曾衰老,直到有一天哥哥从泰山给姥姥买回来一根写满寿字的拐杖,姥姥如获至宝,我这才意识到——姥姥老了。  相似文献   
93.
京报7月10日"在异乡的北京人"专栏占用两个版面,饱含深情地报道了在玉树援建的北京人,感人的故事催人泪下。这篇报道是该报记者随市记协采访团在玉树"走基层"时采访的。记者在玉树期间,与援建干部职工同吃同住,与他们促膝谈心至深夜,挖掘出一个个真实生动的细节。我们认为,"在异乡的北京人"栏目,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生动感人的纪实性文章,通过报道在异乡的北京人这个群体,生动地展现了北京人的优秀的品质,不失为宣传北京精神的一个非常好  相似文献   
94.
6月12日,新京报A28—29版刊发了记者直接采访、摄影的《爸爸的薯条一年没兑现》,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在云南的北京人刘新宇的情况。13年,他在边防站查过毒品、在指挥学校上过学、在云南勐卯派出所当过民警、当了刑警队长……图文都非常感人。这篇报道,是新京报于2012年5月8日推出的"北京人在异乡"栏目的第8期报道。"北京人在异乡"是"走转改"大栏目下的专题报道,专门以身处异乡的北京人为报道对象。  相似文献   
95.
1924年2月21日,鲁迅的《青年必读书——应〈京报副刊〉的征求》在《京报副刊》发表,其中"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等说法[1]12颇受争议,进而引发了一场论战,各种观点的论争文章达60篇之多[2],学界称之为"青年必读书事件"。对此,鲁迅1925年12月31日在《华盖  相似文献   
96.
汤修慧(1890—1986),五四时期著名女报人,也是中国新闻史上不多见的女性报业经营者,后期《京报》社长。她原籍江苏吴县,生于浙江杭州,毕业于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06年与邵飘萍结婚后开始协助邵飘萍办报。1916年邵飘萍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汤修慧负责所有内勤编辑和发稿事宜。1918年10月5日,《京报》创刊,她负责该报的出版发行等业务,成为邵飘萍事业上的得力助手。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以“宣传赤化”罪名被奉系军阀逮捕杀害,《京报》被迫停刊。汤修慧继承夫志,于两年后恢复《京报》出版。汤…  相似文献   
97.
郑万洪 《传媒》2005,(10):21-22
<南方都市报>和<新京报>是自觉远离价格战的两张报纸,也是一直都倡导良性竞争的报纸.当然,<南方都市报>也好,<新京报>也好,有很多其他报纸没法比拟的条件,比如团队强、质量高.但我们在报纸经营方面所做的思考和实践,我们的坚守,我们作为后来者的市场开拓,想必对同行还有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8.
《传媒》2004,(5):16-19
找到最短的木板 <新京报>创办当日,惟一搞售报促销活动的就是<京华时报>,结果<新京报>把每一家北京都市报的市场份额多多少少都侵占了一些,惟独<京华时报>还保持着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9.
5月8日上午,北京市宣武区档案馆举办了“纪念建国60周年老报纸展”,一份光绪年间(1893年)的《京报》在观众面前亮相。报展共展出老报纸近50种、61份。时限最早的有118年前的老报纸,至今跨度三个世纪。展品中包括陈独秀、李大钊在宣南米市胡同泾县新馆创办的,在新文化运动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每周评论》;革命报人林白水在宣武区棉花头条创办的《社会日报》;邵飘萍创办于宣武区小沙土园《小京报》等。宣武区的部分居民和武警战士参观了报展。  相似文献   
100.
肖隆福 《青年记者》2004,(11):38-39
在我国近代著名新闻人物图谱上,父女、夫妻、叔侄在新闻事业上有所建树的层出不穷,不断涌现,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笔者将他们称作家族报人。也许是因为他们亲近的家庭关系,容易深受对方感染与熏陶,抑或又是相似的时代环境和对新闻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探讨这种现象和梳理他们的历程与思想,对我们当前新闻业依然不乏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此,略作回望。叔侄报人:裘适梁裘毓芳——“将文字交给大众”裘适梁在新闻史上虽提及的不多,但他却非可有可无之人。他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