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2篇
科学研究   27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111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5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戴魁的墨荷     
贠冬鸣 《采.写.编》2008,(4):F0003-F0003
戴魁以教授写意人物画为业。其写意人物不强调叙述性,在随机调控中刻意去烘托整体感觉。结构,既有偶然因素,又不失线条与笔墨的韵致。具体的人物形象,更趋于符号化。看得出,戴魁正试图将情绪表达与理性思考,予以充分糅合。  相似文献   
52.
中国画的改革主要来自其自身的压力。东学西渐的深入,使中固画的创作转为国际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国绘画能够更直接地为社会服务,直接地表现人的生存状态。中国画家选择了写实绘画形式,使中国画避免了因中西结合所产生的浮躁的新文人画结局。  相似文献   
53.
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应物象形",不仅对中国古代水墨人物画有极大的影响力,而且对中国当代乃至世界绘画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谢赫"六法"之中的"气韵生动""应物象形",并以实例阐述"气韵生动""应物象形"这两种绘画理论对超写实人物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
中国工笔画艺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工笔人物画作为其独立的一科,在艺术创作上逐渐走向成熟,随着社会的全面开放和画家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本文结合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家的创作特点和主要作品,归纳分析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创作类型及其在国内画坛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5.
一、 线描是人的精神活动和象征,对线的完美锤炼是人们修养的体现。二、赋色是人的面貌的体现,是对丰富色彩的提炼,是在学习过程中的升华。三、历史画家成功地运用了线描和赋色,使他们成为传世佳作。  相似文献   
56.
传统的意笔人物画 ,主要以水墨为主 ,用色很少。就意笔人物画的设色来看 ,综合起来 ,不外这样几种方式 ,即 :原色的使用、调合色的使用以及色墨的混合运用等。意笔人物画发展至今 ,形成了多种风格发展的势头。使意笔人物画的用色和形式越来越丰富 ,从而活跃了画坛的绘画氛围 ,使意笔人物画的发展富有了生机。  相似文献   
57.
石自良 《考试周刊》2007,(32):39-40
中国写意人物画源远流长,其中杰出的人物画家构成了写意人物画历史长河的坐标,灼灼生辉。文章结合写意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以及重要的发展变革史实,介绍其发生、发展和现状;评析其在内容、形式、技艺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对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8.
“怪诞”是一种美。这种美尽管从未占据主导地位,但它却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一股不容忽视的潜流,而且源远流长。陈老莲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成就同其绘画艺术与其人物画独特的审美价值,无疑是与其“怪诞”的画风密不可分的。陈老莲人物画“怪诞”的造型特征,具有特别的形式美感与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59.
写意性不仅只是在写意画中凸显出来,在以工整细腻著称的工笔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高校"工笔人物画"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更是要强调其重要性,本文概括总结了"写意"精神,并从自由性的线条、意象性的塑造、情感性的色彩、写意性的画面这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写意之于"工笔人物画"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从而引出了"写意性"在高校"工笔人物画"教学中的临摹、写生以及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0.
关于人物绘画中“以形写神”的问题,历来的论述皆较粗略,未明其真谛。就此,本文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关键在于“以势写形”的观点。文章通过分析“势”的内涵、特点和功能,通过援引诸多名作分析“势”的创作和审美特质,说明了人物绘画中因情取势,以势写形,则神在其中的艺术真谛,得出了“以势写形”是“以形写神”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