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科学研究   4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大众科技》2011,(4):6-6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在线发表了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人类基因研究中心王擎教授等的研究论文,他们运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首次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了与冠心病发病相关的易感基因位点。携带该基因位点变异的人,患冠心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50%。  相似文献   
22.
探究应用广泛的PCR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FCR技术 1865年,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遇刺身亡,时年56岁.然而,一些研究人员声称,他即使不遇害,也将寿终正寝了.因为他已患上了一种叫"马方综合症"的疾病,患此病的人大多只能活到这个年纪.  相似文献   
23.
科技信息     
10岁小学生发现3亿年前古化石中国科技网讯据美国每日科学网4月8日报道,一位10岁的英国小男孩在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上向人们展示了一块罕见的古生物足迹化石,该化石标本已被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的专家确认来自3亿多年前的石炭纪。这位小学生名叫布鲁诺.德巴蒂斯塔,去年夏天,他  相似文献   
24.
人类基因图的破译对于探讨人类的生命奥秘,防病治病,优生优育,延缓衰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要警惕可能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5.
科学家对基因的研究已经越来越透彻,利用基因治疗疾病也有了许多成功的事例,但他们却有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人类的遗传性疾病不但病因难找,而且往往无法用人体来做医学实验.如果用人体进行基因研究实验,不但风险大,违反伦理道德,而且观察其生理变化的时间也非常漫长.  相似文献   
26.
奇云 《发明与创新》2005,(11):40-41
1、人类与黑猩猩基因组比较初步完成在过去的几千万年间,高等灵长动物家族开枝散叶,先后分离出了狒狒、猩猩、大猩猩等。人类的祖先与黑猩猩的祖先在大约500—600万年前分家,走上独立的进化道路,前者产生了我们,后者则在约300万年前分为两支,演变成现在的黑猩猩和倭黑猩猩(Pan  相似文献   
27.
医学诊断     
《科学中国》2003,(3):26-27
W.Small开发了一项技术,揭示了人类阿兹海默症的起因。自从1906年德国医生阿兹海默从一位因精神病去世的妇女脑中发现神经元有丛丛缠结之后,全球的科学家一直在寻找这种病的早期警告标识。脑中这些类淀粉斑及缠结的不规则物质,是阿默海氏症的主要标记,它们破坏了掌管记忆和其他智能的脑结构。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10%遭受阿兹海默氏症的折磨。W.Small的工作就是致力于鉴定和治疗这种疾病。  相似文献   
28.
从“认知双螺旋”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认知双螺旋及其特点 考察个体人的认知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不难发现有两种学习方式:继承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作用和影响。人们正是通过继承性学习了解前人的优秀化成果,掌握人类既存的人和科学的系统知识,又通过探索、发现等实践性学习,掌握相关技能、方法等经验性知识。两种学习方式,反映了两种认知途径,两的综合作用,既积累“可以用概念、命题、公式、图形等加以表达的”显性知识,又掌握大量无系统性,“无法用语言说出或进行传达的”缄默知识,荒最终形成个体人独具特色的认知风格和知识网络。无论继承性的系统学习,还是经验性的实践学习,其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都是螺旋式的,受人类基因双螺旋的启发,将二结合起来,笔冒昧地提出了“个体人认知形成和发展的双螺旋结构(简称“认知双螺旋”)的构想,并认为正是这个“认知双螺旋”的建构过程及其质量水平,主导了个体人的成长过程和发展水平。任何成功的或不成功的人士的人生历程和经验都会证明这一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29.
在情节波澜壮阔的电影《云图》(CloudAtlas)里面,基因改造的克隆人撑起了一个反乌托邦社会,成为影片一大亮点。对今天的观众来说.这样的构想或许还遥不可及。毕竟世界上还有不少反对人类克隆和基因改造的政治声音,但科学明显走得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还要远。  相似文献   
30.
读者互动     
2009年第03期杨欣读者问:若人类科技成熟,是否可以通过改变基因从而改变自己?比如改变自己的身高、体型、性格、智商等。 不知道杨欣同学所说的“自己”指什么?是指人类自己还是指已发育成熟的某个人?基因改造在技术上已经实现,对人类基因的改造在理论上是完全可以的,但要用到人类身上就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一些有悖伦理道德的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