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7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伤逝》作为鲁迅小说中惟一的爱情小说,自发表以来备受关注,人们对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集中落脚在“女性经济独立”和“鲁迅对生命中的两个女人(许广平和朱安)的心灵感观”这两个方面上。而在本文中,笔者拟从分析文本的“爱情形态”来寻找文本新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72.
鲁迅特别关注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创作 ,并受其深刻的影响。《地下室手记》与《伤逝》在思想叙述与表现形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及接近。两位伟大的作家 ,对于灵魂的刻画与描绘 ,至今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73.
歌剧是西方重要的表演艺术之一,以歌唱和音乐作为表达剧情的主要方式。歌剧《伤逝》是中西结合的产物,将我国的文学作品用西方歌剧的形式呈现,具有明显的艺术特色,是我国第一部侧重心理表演的抒情歌剧经典名作。本文以咏叹调《不幸的人生》为研究分析对象,从咏叹调的创作背景、剧中人物个性的剖析、作品情感的处理、巧妙生动的二度创作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并从主人公心理情感变化与个性特征着手,结合自身的长期学习与舞台表演经验,对作品《不幸的人生》的情感表达和呼吸技巧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能为演唱者提供有利帮助。  相似文献   
74.
《玩偶之家》和《伤逝》是中外文学史上以“关心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命运,提出妇女解放的社会问题”为主题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颗明珠,它们虽然是产生在不同国家和时代的作品,却都塑造了具有鲜明民主思想倾向,追求个性解放的妇女形象,两篇作品在揭示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采用艺术手法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具特色的地方,本文拟对此进行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75.
通过对胡适的戏剧《终身大事》和鲁迅的小说《伤逝》思想内涵的比较,可以发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位主将在女性解放和婚姻问题上的异同,即胡适认为妇女的解放以摆脱家庭的束缚为标志;鲁迅则认为,离开家庭只是女性独立的序幕,只有真正确立女性自主意识、争取到平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才有可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76.
伤逝》和《寒夜》的女主人公都为了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而女性主体自我意识得到了觉醒,但觉醒后是继续前进还是固步自封?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笔者试从两位女主人公女性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觉醒后的困惑来解读这两个相隔21年的文章。  相似文献   
77.
高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必须与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相对应,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性教学便是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全文在分析研究性教学之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的经典作品《伤逝》,具体探讨了研究性教学之实践,并从中得出若干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8.
目前,从叙事学的视角探究《伤逝》的论文多侧重对于文本叙事策略本身的细微关注以及对于这种叙事方法所带来的接受者的阅读接受与阅读体验的把握,阐释的中心仍集中于作品的外在形式。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小说,其形式与内容又是共生的。显然,“手记体”《伤逝》的“回叙”策略与它所表达的主题意蕴是吻合的:“我”对“爱情历程”的“回叙”,实质是人类对自身生产过程的回顾和反思,而“绝望”的“忏悔”,则是表达理性的反思过程不仅需要真诚、勇气和胆识,更需要对错失的正确认知,否则,人类将永远面临悲剧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79.
鲁迅是拥有自己独立叙事和话语体系的一位作家。笔者从文本细读出发,结合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揭示子君在叙述中的不可言说背后隐喻的主体身份的被诠释状态,涓生的视角叙述中,其不平等对话,使子君被大众误认为成软弱无能的女性形象,子君的主体性阐释受到涓生和鲁迅作为叙述者身份的禁锢,出现了子君无法对世人发声的失语画面。通过这一问题的透析,我们可以看到鲁迅批判涓生在追寻"五四"新思想的同时,处在传统男权专制主义毒瘤危害的困境,这对研究鲁迅自身的思想深刻反思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0.
伤逝》作为鲁迅唯一一部爱情题材的小说,历来受到人们普遍关注,这不仅与小说独特的思想内蕴有关,更与文本形式本身所产生的多层意蕴分不开.本文基于小说文本叙事,从文本形式、叙事语言两个方面探析其叙事的"悖论"特征,进一步揭示小说超越爱情意义之上形而上的时代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