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宋代王安石、吕希哲起,历来有人对伯夷事迹的真伪提出疑问,其思路不出"信孔孟而非他人"与"信孔孟而非司马迁"两端.辨疑者的取向在辨武王伐纣时的叩马而谏与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之事.孔子将伯夷归于"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之遗民,不仅肯定了饿死的事实,还指明了饿死的地点.远在司马迁之前,伯夷事迹早已载在人口,记诸典籍;在"其文直,其事核"的司马迁记载中,伯夷之事已形成完整的系统.怀疑伯夷真实性的人们,其动机是政治性的,其方法是想当然的.  相似文献   
12.
笔者认为太史公在体例、本纪、世家、列传的首篇中强调“让”的思想,但他所赞美的是“让”的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德,对于具体的“让”的行为,他是一分为二地看地。同时太史公推崇、提倡“让”的美德是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的,其深意在于强调“礼”的重要性和规范作用,在于加强人们对于“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伯夷、叔齐两人因司马迁所著《伯夷列传》而为世人所熟知,但《伯夷列传》中的夷齐事迹较之前已有很大演变,文章的叙述笔法及夷齐事迹的阐释引起后世学者对夷齐两人让国后行为的质疑。通过分析《伯夷列传》中夷齐形象的叙述笔法,探讨后世学者对夷齐事迹的质疑及原因,使人们对夷齐有更充分的认识,能理性地看待夷齐故事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林亦秋 《收藏》2012,(11):68-75
满者伯夷与中国元朝统治者的关系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1227年至1279年间,忽必烈率蒙古军大举南进,先后灭掉了西夏、金、宋三个割据政权,结束了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灭南宋后,元朝对附近的日本、安南(今越南北部)、缅甸、爪哇诸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  相似文献   
15.
吕姓探源     
谢石华 《寻根》2008,(1):126-129
吕姓,是我国百家大姓之一。吕姓发源于何地?目前的姓氏学者一般认为源头在南阳,新蔡是继发源头。本人认为吕姓的真正源头在新蔡,南阳才是吕姓的继发源头之一。追根求源,还得从伯夷说起。伯夷是炎帝之后,本姜姓,舜帝时任“秩宗”,即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员。后来因为佐大禹治水有功,于夏初被封于吕,建立侯爵吕国,称吕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解释说:“吕者,膂也,谓能为股眩心膂也。”可见,吕首先是伯夷的荣誉称号,含有褒奖之义,然后才是他封地的名号。因此,学术界一致认为,吕姓是伯夷受誉立国形成的姓。  相似文献   
16.
历代小说是伯夷文学演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伯夷精神阐释的又一方式,它们或重现伯夷艺术形象,或探讨伯夷事件的意蕴,同样创造出一片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天地。  相似文献   
17.
《伯夷列传》和隐逸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功利主义政治的后果是通过暴力对身体实施全面的渗透,隐逸实践的起点是身体对暴力的抵抗。《伯夷列传》是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对隐逸实践的叙述,同时完成了有关隐逸叙事的语法规范的建构。在司马迁之后,隐逸实践将长期地受到他所想象的图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邵晓岚  代瑞娟 《科教文汇》2007,(8S):157-157
《史记·伯夷列传》住居七十列传之首位,它的独特不仅在于其无序无赞的编写体例,更由于它所体现的司马迁的著史理念:彰显君子之名,欲做青云之士。  相似文献   
19.
伯夷叔齐姓字名谁?这是一个看似特简单,其实又挺麻烦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在讲授庄子《秋水》(节选)时,发现两个有趣的问题。选文中当洋洋自得的河伯见到北海,说了这样一段话:……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