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65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50篇
教育   10533篇
科学研究   1476篇
各国文化   46篇
体育   387篇
综合类   436篇
文化理论   73篇
信息传播   1029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269篇
  2015年   415篇
  2014年   1132篇
  2013年   1013篇
  2012年   1188篇
  2011年   1304篇
  2010年   994篇
  2009年   909篇
  2008年   1182篇
  2007年   859篇
  2006年   624篇
  2005年   756篇
  2004年   606篇
  2003年   461篇
  2002年   362篇
  2001年   317篇
  2000年   247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章斌 《群众文化》2002,(6):28-28,43
任何一种民间艺术的产生,都与其当时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地域、地貌、人们的知识水平、需求相适应的。我们舟山海岛渔歌也不例外。舟山人祖祖辈辈生活在海边,吃的是海,靠的是海,以打捞、捕鱼为主要谋生手段,而作为海岛特有的化“舟山渔歌”也便在这种环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它伴随着渔家人的世世代代的辛勤劳作,反映出渔家人的独有的精神追求与希望。  相似文献   
12.
往昔虽已永远消逝了,但仍然依稀可辨。有了这些化石,我们就可以尝试重新建构往日景象。  相似文献   
13.
14.
品格教育是当今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取向。本文从分析儿童品格形成和发展的成分入手,阐述了在品格研究视野下儿童的道德教育策略和方法。儿童的品格存在四个基本成分和四个道德成分,道德成分被限定为道德内在的各个方面,而基本成分被认为是支持道德并帮助实施道德的方面,其本身不存在道德与非道德的问题。儿童品格教育可以从心理学和教育学两种研究途径入手,形成较为全面的品格教育策略,包括:引导、尊重、提出要求、民主教育等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古人对应用写作始终缺乏宏观的理论认识,在文章价值追求上“尚用”的观念与“美文”的传统的并存,以及哲学文化传统和古代文章对应用文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的强大的影响制约力,中国古代应用文因而有其明显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当代日本幼儿教育机构主要由幼儿园与保育所组成。本文介绍了二元制幼儿教育机构形成的过程及现状,分析了二元制的异同及利弊,介绍了一元化和二元化的论争和日本政府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当代日本幼儿教育的机构进行了横向的考察和纵向的反思,并提出了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史前时期文化差异较大的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和川东地区的哨棚嘴文化,商周时由于受到外部文化的强有力冲击而逐渐衰落。伴随而来的是成都平原新的考古学文化——三星堆文化的诞生。三星堆文化涵盖了成都平原及川东地区,在此背景下一个统一的考古文化区——巴蜀文化区在夏代晚期形成。形成后的巴蜀文化区,在长江中游古文化催化下,原有两个区域的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使得这两个同处于四川盆地的古国在民风民俗、社会状况、文化特质变得十分接近,逐步完成趋同发展、整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功能翻译理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翻译理论 2 0世纪 70年代产生于德国。其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功能翻译理论在译者培训、文学翻译、翻译批评上都有很高的理论指导价值 ,并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往往与企业的亏损联系在一起,造成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滞后,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是界定各经济主体的权利,保护所有者权益,维护企业法人利益,使国有资产真正有人负责。  相似文献   
20.
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的重要任务。但在小学语教学中,教师经常要求学生进行的“朗读”、“齐读”、“默读”.多数情形是为“读”而读,其要求是整齐、洪亮、准确,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重视形式而忽视内涵,读完之后每位学生得到了什么感受、有了什么收获,教师并不是特别关注。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形成学生独特的阅读个性,促进学生学习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点滴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