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65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沈从文是在湘西那块古老神奇的丰沃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他以结构灵活,形式自由,感情色彩沉郁,文笔质朴清新,表现湘两边地风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由于湘西这块特殊地域上源远流长的楚巫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他作品中显示出浪漫的人性世界,独特的民情风俗以及雄健的民族生命元气,具有独特的文化视野与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82.
元气论是王符《潜夫论》中的重要论点之一,它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宇宙生成体系,特点鲜明地从时间和逻辑上将"元气"视作宇宙存在的根本,认为元气处于自我生成、自我分化、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与秦汉时期其他元气论或天道观区别开来。同时从宇宙生成的角度阐释了人存在的依据和理由,充分肯定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将其引入到社会历史领域,进而将世界观和历史观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83.
李丽 《生态文化》2009,(6):51-52
古谚云:“白露已过,秋分冬至,进补最佳”。秋冬应对甲型H1N1流感盛行,养生保健增强免疫力最为关键。“顺时养生”是干百年来古人留下的医学精华:即养生要依顺四时、适应寒暑,适应四时阴阳变化。只有遵循“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4.
王充作为我国东汉时期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其元气一元论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无神论思想是王充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他以朴素唯物主义元气论为基础,对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目的论、君权神授的思想和谶纬迷信、神鬼观念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批判,在当时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5.
林临 《母婴世界》2010,(8):62-63
十月怀胎的艰辛和分娩的疼痛,在听到宝宝中气十足地大声啼哭的一瞬,都变得值得了,但是,无论是妊娠期或是分娩期,对于女性来说都会消耗大量的元气,因此,在产后进行及时的调理,让身体恢复元气是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86.
《健身科学》2012,(4):39-40
丹田混元气功,是少林太祖门第一功,其以静为主,以动为辅,以求丹田内气,兼得腰力内劲。混元气是指在人体元气的基础上,通过练功获得的一种内气,首先产生于丹田,故称“丹田混元气”。  相似文献   
87.
在中国绘画中,写意是一种独特的样式,以直抒性情为特点,不拘形式,一任情绪流淌,笔墨自由,无拘无束,是一种与生命相关联的书写形式。大写意绘画,则是生命意识的直接表达,直接与生命本色相通,其笔墨的书写出自生命冲动与激情的丰富变化。大写意以汪洋恣肆、率性而为  相似文献   
88.
孔德 《武当》2011,(6):44-45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讲解】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的事情是今天的人很难想象的。比如说像在先秦那个时代,一个成熟的道家人物,他必然会是一个养生家,并且还会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政治  相似文献   
89.
王充由于否定“天”的主宰性,所以他从中看到了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作家论成了王充论思想的核心,他从元气论入手为后世论才性提供了前提准备。《论衡》的 《定贤篇》、《超奇篇》说明了王充的主要精神。  相似文献   
90.
气论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了区别于西方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文章从天之元气、人之生气、文之气韵三个层面探讨气论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天、人、文合气,回环呼应,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