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秉承传统的四民分业与重本抑末思想,唐朝政策律令禁止商人入仕。然而,有唐一代商人入仕前后不断,成为显著的社会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一方面是唐政府注重商品经济的发展,实行扶商政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商人为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努力寻求政治出路的结果。而唐朝官僚制度的缺失、科举制对身份限制的弱化、地方势力的增长等因素,无疑也助长了商人入仕现象。唐代商人入仕,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社会士商之间的界限,对当时的政治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陶渊明的归隐不仕,是一种极其痛苦和迫不得已的选择。其“固穷节”,是为了造名入仕。而归居园田,以退为进,先隐后仕,等待高位聘召,实现“猛志”,光宗耀祖,名垂青史,才是其归隐园田的原始初衷与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53.
《三国志》卷一五《魏志·司马朗传》记司马朗卒年,“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潘眉《三国志考证》卷四:“太祖以建安元年拜司空,辟朗为司空掾。朗时年二十二,至建安二十二年卒,止有四十三岁,传误。”以曹操拜司空时间,来界定司马朗入仕时间,由此来推导其卒年,是潘眉所持依据。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卢弼《三国志集解》对潘眉说皆做征引。  相似文献   
54.
55.
在唐五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商贾形象,他们在各色各样的角色中,显得非常贫乏、呆滞和负面,而且在作品中一般都处于无关紧要的地位。而与这些商贾形象不同的是由科举入仕的工商子弟形象。这部分工商子弟虽然出身卑微,但他们受益于科举及第,从低贱的门槛中跳了出来,因而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也与普通商贾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56.
董其昌入仕后积极结交周围显贵,从而获观了大量书画名迹。尤其是护送馆师灵柩还乡一事,不仅使其在朝野上下赢得一致赞誉,为日后仕途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也因此结识了众多地方官员,这些官员虽然不会直接助力于其仕途晋升,但为其书画鉴赏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推动力。此外,仕途的顺利及对书画的喜爱吸引了众多书画商慕名而至,一方面使董氏书画收藏得以迅速扩充,另一方面也对其书画名望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因此,自万历十七年(1589年)董其昌入仕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乞休还乡,近十年时间里,董氏书画名望与政治生涯第一次产生关联,表现出一种"书因人贵"的单向影响关系,即政治生涯有效地促进了书画事业的发展,推动了董氏书画名望的传播,研究这一时期董其昌享有书画盛名的原因因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戏曲理论家、书画鉴赏家的何良傻,其生平由于缺乏详细资料,今人对其的了解仍然甚少.并且,一些看似已成确论的地方或仍模糊不清、或存在理解错误.如生卒年,入仕、致仕确切年月,寓居苏州的具体情况等.厘清关乎何良俊一生重要的几个时间点,对我们曼好的研究何良俊其人以及其戏曲、书画思想都有很大益处.  相似文献   
58.
唐代商人入仕现象在安史之乱后更加多见。唐代商人入仕途径主要有:科举、买官、行贿、告密、捉钱、私觌等。而商人入仕的社会背景原因,一是唐商人经济力量增长进而追求政治地位,二是朝廷财政困难,三是官场日益腐败为商人入仕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59.
吴芳仪 《文教资料》2010,(5):112-113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族势力在朝政中占据主要的地位。寒人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打破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关于寒人武夫进入仕途这方面,过去较少深入研究。本文结合南朝梁陈时期寒人武夫的人生经历,总结归纳出他们直接进入仕途的三种途径.并指出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凭着过人的才能,可以造就个人的辉煌。  相似文献   
60.
本文通过对宋代贡举中神童举的相关知识介绍,使广大读者在对宋代贡举中神童举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该项制度对当时儿童的培养和入仕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希望为相关人员从事宋代科举制度研究,提供必要的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