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74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同生共长,彼此依托,关系密切,对此,古今不少学者都很关注。元末夏庭芝、陶宗仪在追溯元杂剧渊源时就有所涉及,清人焦循明确把唐人传奇视为戏曲的渊源,近现代学者王国维、蒋  相似文献   
42.
纵观中美关系史,从四十年前尼克松访华实现邦交正常化,到邓小平"破冰之旅",再到后来历届两国元首,他们都在各自任期伊始或前夕,便着力通过高层互访推动两国关系发展2月14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抵美。西方主流媒体无一例外地在醒目位置围绕未来的中美关系大做文章。不管是《纽约时报》不事渲染地认为习近平此行将试图向美国介绍自己,还是《华尔街日报》稍显乐观地报道其访美有望缓解两国互信赤字,抑或是英国《卫报》  相似文献   
43.
觐见皇帝的礼节.是早期中西关系史上争执的焦点。西方使团来到北京,他们几乎都和清政府为这一问题争吵.往往形成无法解决的僵局。双方都把礼节作为有关国家威信的大事。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不了解世界局势。把其他国家都视为文明低下的“蛮夷之邦”;其他国家又不愿接受被歧视的地位,同时,他们也轻视在近代已经落后的中国。特别是当时的“海上霸主”英国.根本不把中国放在眼里。更不用说要按中国的惯例行礼。  相似文献   
44.
“昭君出塞”是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经过历代文学家的演义和当今各色媒体的传播,王昭君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形象更是妇孺皆知。那么,王昭君为什么要出塞?通常认为是为了促进汉匈民族团结,自愿出塞履行政治联姻。这当然是不错的,但这样的解释有将历史人物简单化的倾向。查阅相关资料,昭君出塞前后其  相似文献   
45.
纪连海 《考试》2004,(9):50-52
近年来,民族关系史在历史复习中渐为重要,我们在复习时应该注意如下内容  相似文献   
46.
47.
启示     
《上海教育》2007,(7B):39-39
德国教育发展与国力兴衰的关系史再一次证明: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9世纪以后,德国之所以后来居上追上法国等强国,教育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1860年的法国教育经费占GNP的0.4%,德国占1%;1880年,两者分别为0.9%和1.6%;1900年,两者分别为1.3%和1.9%。1865年,法国的文盲率为34%,德国仅为5、52%;  相似文献   
48.
本文基于现代公共关系发韧之初的大量原典文献,通过还原历史语境和考察公关之父伯内斯的思想与实践,总结和批判了现代公关的哲学基础与民主悖论.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手段,现代公关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产物,旨在通过告知和说服,整合公众态度和行为,协调社会关系,形塑社会认同.伯内斯认为公关的告知、说服和整合在现代社会既是必要的——它避免了以暴力威胁和恐吓来建立社会秩序,也是不可避免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精英必须从“大处思考”,引领大众,“设计认同”.而包括哈贝马斯在内的批评者则提出,公关强化了社会控制,加剧了精英对大众思想的操纵和滥用,造成了商业、政治对公共领域的殖民.因此,现代公关的合法性危机不仅来自功利性传播的道德风险,而且根源于自由与秩序、自我与认同、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民主悖论.  相似文献   
49.
社会学院(原历史学系)是苏州大学最早建立的院系之一。下设有历史学、社会学、档案学、旅游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图书馆学、社会工作、信息资源管理8个专业,省级红十字研究中心和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所、人口研究所3个校级科研机构以及历史研究所、国学研究所、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研究室、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地方志研究所、旅游发展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50.
马大正,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1938年9月19日生,浙江省鄞县人。1956至1960年,山东大学历史系学习。1960至1964年,就读于山东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生毕业。1964至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从事中国民族史研究,专治隋唐民族史、卫拉特蒙古史。1987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任副主任,从事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并担任中国中亚文化研究会、华北地区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理事。同年参加内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