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4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8月20日下午,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公布7最终评选结果,五部小说作品获奖: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莫言的《蛙》、毕飞宇的《推拿》、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评论界认为,这个获奖结果不算离谱,有一定的水准和代表性,尤其是莫言迟到的获奖,大大提升了茅盾文学奖的公信力。如果茅盾文学奖沿着这个方向调整,或许可以重建文学与国家的关系,而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2.
正著名作家刘震云先生,有三位不太识字的"家庭教师"。一位是他的祖母。他祖母年轻时是干活的好手,曾经与当地最得力的男劳力一起下地割麦子,三里长的一垄麦子,她割完了,男人连一半都没割完。他问祖母成功的诀窍。祖母笑笑说:"下地之前,我就深吸一口气,对自己说一直割到底。割的时候,就真的要一直到底,中间不要直起腰。因为,如果直了一次,歇了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相似文献   
13.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讲述了吴摩西和牛爱国祖孙两代为了寻找能说得上话的知己而流浪的经历。小说巧妙地采用两段式结构分别描绘了两代人的故事,以一个从延津出走,一个回归延津来联系两段故事,展现了人物血缘代际之间极强的宿命性,话锋直指现代乡土中国的"大历史"。小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出延津记"的主人公杨百顺家有着祖传的做豆腐的手艺,而杨百顺对此十分厌恶,他在经历几番辗转之后,竟然于偶然机会拜了传教士老  相似文献   
14.
《一句顶一万句》是当下最有影响力的力作。书中人物都饱受“在路上”的枯寂、贫寒的折磨。刘震云以“一句顶一万句”作为新书名,并无政治上的回味和缅想,他通过《一句顶一万句》一书探究国民生存状况和生存的本真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知识分子的目光应该像探照灯一样,它照射的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而应该是未来。"崔永元:我跟刘震云先生见面的机会挺多的,两个人一见面就开玩笑,很少有一个能坐下来认认真真地谈点儿正事的机会。所以这次我们就约定说,咱们少开玩笑,多说正事,因为观众看开玩笑的机会太多了,他们可以买票听相声去,但是做电视节目,我们觉得还是得说点儿正事,说点知识分子的事。现在"知识分子"这个词在  相似文献   
16.
刘震云持之以恒地关注权力对人性、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他最新的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中,被权力挟持的荒诞生活更是被他提升到一种寓言化、传奇化的境界。在游刃有余、幽默迭出、清简传神的明清话本风格般的叙述中,刘震云展示了敢于担当的民间精神对荒诞社会的不公不义的反抗,暴露出了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的荒诞性,从而逼迫人们深入反思当今社会的可能出路。这无疑是富有启示性的叙事伦理指向。  相似文献   
17.
Guo Jingming (郭敬明)became well known with his success in organizing"New Concept Composition Contest"(新概念作文  相似文献   
18.
意象独特的人物塑造是刘震云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他的"故乡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群体意象,主要表现在奴性化人物、符号化人物、非人化人物、戏剧化人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阐明在新时期文坛上刘震云是一位风格独特且引人注目的作家。通过他的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以及在作品中渗透的“权力意识”来论述其小说创作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刘震云发表《塔铺》、《新兵连》、《单位》等小说,成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从而为学界所关注。从1991年至1998年,刘震云接连推出一组以"故乡"为题或内容的系列小说,又以不同既往的叙述历史的方式,引起轰动,评论界试图从不同层面解读这些历史题材小说。随着《故乡面和花朵》出版,作家的创作风格又进行了新的转化和变革。到《一腔废话》问世,作者以迥异于大众的个性化语言抒写方式进行话语创新,实现了一次新的超越和提升。进入新世纪,刘震云又把有趣的形式与有深度的内容结合创作了《手机》,也许是它的新的实验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或许是因为趁电影《手机》的热映,学界又掀起一股评论小说《手机》的浪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