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77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水袖是演员戏服衣袖前端的白色部分,原是代表古人衬衣的衣袖。一般戏曲服装上的水袖,长度仅为五十多厘米。作为主要表演手段时所运用的,是特制的长袖,一般长约一米,宽六十余厘米。在欣赏戏剧时,往往看到演员们常运用大幅度的形体动作,配合着冲袖、甩袖、翻袖、转袖等功法,完成了一个个高难度的技巧表演,借以表达愤怒、忙乱和激动等不同的感情。在戏曲中的许多剧种里,  相似文献   
62.
变脸,本是指四川地方剧种川剧表演的绝活,最早见于传统折子戏《归正楼》中一名叫贝容的侠客,为了救人方便,变脸数张。从此,这种新奇夸张的表演方式就延续下来。川剧的变脸被称为“国宝”绝活、奇观,一般不外传。  相似文献   
63.
青海平弦戏     
戏曲剧种。流行于青海省。渊源于西宁一带的民间曲艺"平弦"。伴奏乐器三弦为主,"五寸磁碟"是青海平弦戏所特有的打击乐器。1959年正式发展成为舞台剧。原曲艺形式仍旧流行。  相似文献   
64.
“乐亭影”是中国北方的戏曲剧种,因诞生于乐亭而得名,为乐亭先民创造。乐亭县地处冀东,历史上先后隶属于滦州、唐山,因此也被人称“滦州影”、“唐山皮影”和“冀东皮影”。“乐亭影”的影人、道具,由驴皮雕镂而成。因而又有“驴皮影”的称谓。其显著特点是唱腔、道白,均是地道的乐亭方言语音。因人称乐亭人“老呔”,称乐亭的方言语音为“呔话”,因此,“乐亭影”又被称为“老呔影”。  相似文献   
6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瓯剧翻译研究无人涉及,也没有瓯剧的相关剧本被译成英语或其他语言。语言上的障碍大大限制了瓯剧的传播与推广。阐述瓯剧翻译的要求、方法和语言特点,并以瓯剧剧本《洗心记》为例,为瓯剧翻译研究做出尝试。  相似文献   
66.
浦江乱弹是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音乐高亢激越,粗犷奔放,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是浙江婺剧的主要声腔之一,它依托民间坐唱班而保存,是戏剧文化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作为浙江省非遗(浦江乱弹)传承教学基地,我们学校有义务和责任继承、发扬这项民族瑰宝。  相似文献   
67.
豫剧简介     
《现代语文》2007,(8):28-28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是河南省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宁夏、青海、新疆等十几个省区,是我国最有影响的戏曲之一。其节奏鲜明,音调高亢活泼,低回婉转,语言纯正、感情丰富,乡土气息浓郁。在长达250年的发展过程中,流派纷呈,日趋完善。一些有成就的艺术家突破了地域局限,形成了以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为代表的五大艺术流派。  相似文献   
68.
陶庄宣卷,是在浙北地区流传的一项地方特色鲜明的民间曲艺剧种。它发源于吴根越角之地,在嘉善陶庄汾湖岸线一带的农村有着广泛的影响,男女老少都喜欢听宣卷。陶庄宣卷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唐时期,就有称俗讲调的表演形式。元、明时寺庙中,每逢佛教节日,由和尚或信徒宣讲宝卷,所以后来就把这种  相似文献   
69.
正古老而神奇的徽州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拥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而且还拥有许多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徽剧、目连戏、徽墨、歙砚、徽州三雕等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这些项目中,代表徽州民间音乐文化的就有徽剧、目连戏,以及即将申报的徽州民歌。其中,徽剧是安徽省地方剧种之一,是中国戏曲继往开来的一个重要剧种,京剧在它的基础上演变形成,中国南方的许多地方戏曲剧种也都与它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徽  相似文献   
70.
京畿地区戏曲种类繁多、影响巨大且空间分布广泛,呈半包围状格局。剧种的传播方式主要以迁移传播和扩展传播为主,传播的空间结构表现为由文化中心北京呈扇形向东、向南扩散,并逐渐形成了北京、天津双中心的传播结构类型。剧种扩散的主要因素在于北京"国孝"事件导致的大规模戏班流落北京周边,而地形地貌、文化环境、区域引力在不同时期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传播和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