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3篇
科学研究   14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斯宾塞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十四行诗《爱情小唱》体现了这一时期英国诗歌的特点——以人为本,崇尚爱情。并且诗歌可以使人不朽。他创作的"斯宾塞体"对后世的英国诗人有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2.
周婷 《科教文汇》2008,(36):235-236
本文简要介绍了莎士比亚的创作情况和十四行诗的类型,并从文体学的多个角度赏析莎士比亚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进而分析了此诗广为称赞,源远流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3.
隐喻是理解诗歌的有效途径,隐喻思维是英语学习的必要手段.该文基于隐喻在诗歌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歌中的作用和表达探讨了隐喻的重要性并力求开辟出阅读教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4.
张蕊 《海外英语》2012,(12):239-240
十四行诗被称为西方的"格律诗"。勃朗宁夫人的sonnet14与sonnet43被认为是"姊妹篇"。[1]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对爱情做出阐释。李商隐的无题诗最能体现无题诗的独特风貌。文章通过使用主述位推进的方法分析两种诗体中的起承转合,透过不同的起承转合方式,探讨中西方爱情观的异同。得出的结论为:相异点:西方诗歌对爱的表达更为坦率、直接;中国诗歌则更为婉转,含蓄;相同点:两种体裁的诗歌表都表达了人类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05.
在整个英国十四行诗乃至世界十四行诗的创作中,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而其第18首堪称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或者说英国十四行诗的标本。莎士比亚通过对诗歌艺术力量的赞颂,既达到了高度赞美爱友的目的,又表现了对自己诗歌艺术的信心,极大地扩充了其作品的内涵:人与自然相比,自然是伟大的,自然会销蚀人的美丽,然而人的智慧却更伟大,智慧的结晶——文学(诗歌),可以超越自然,超越时空而达到永恒。  相似文献   
106.
在众多国内译者将该莎士比亚的第18首十四行诗中的“summer”译作夏天后,有学者提出“summer”在中古英语中兼指春夏,因此在结合诗篇中出现的其他词汇后,主张将其译为“春日”,并认为了解英语语言史和英国诗歌传统是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钥匙.在翻译中,对单个词汇语言层面的理解和相应意象的塑造固然重要,但也应结合诗人所要突出的意象的特点和语篇的整体意图予以理解.该诗中“summer”究竟翻译成“春日”还是“夏天”,不仅体现对词汇本意的了解和尊重,更是对所诗歌文本的语篇语境和文本语境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7.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54首十四行诗,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就是其中第十八首《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作夏日》。从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内容和主题以及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三个方面来鉴赏这首十四行诗,足能领略到莎士比亚独具特色的诗歌艺术和语言魅力,欣赏到这首十四行诗的永恒之美。  相似文献   
108.
约翰·邓恩和约翰·弥尔顿在十四行诗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们的诗作有许多相似之处,又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形式和语言上,他们破除陈规,发展了十四行诗,尤其是在使用跨行方面;在主题和题材上,他们游离十四行诗爱情、抒情介质,大胆引入革命政治话题和宗教神学思维;在风格和特点上,他们或使用奇思妙喻,或直抒胸臆.这一切都透散着一种清新的馨香,使读者耳目一新,也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109.
诗歌翻译中对原诗形式如何处理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神似派"与"形似派"之争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是因为诗歌翻译作为一门艺术本就应该流派纷呈。这里没有简单的对与错,只跟译者与读者的趣味有关。检验的标准仍然只能是实践。故本文不作玄奥的理论之争,只想以较有代表性的外国诗种——十四行诗的翻译为例,具体地通过对一些名家名译的考察,比较他们在这一问题上做法的异同、利弊,看哪些值得仿效,哪些应予摒弃,同时结合笔者本人的翻译实践谈点学习心得。  相似文献   
110.
伊丽莎白·白朗宁(一译勃朗宁)(1806-1861),英国19世纪著名女诗人。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9岁开始写诗,一生的重要作品有:诗集《天使们及其他》、《1844年诗集》(修订本,收入《葡萄牙人十四行诗》),抒情长诗《孩子们的呼声》、叙事长诗《奥萝拉·莉》等。15岁那年,她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