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14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正>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我在讲课时经常使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用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注重指导学法,使教学本身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解决问  相似文献   
13.
对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见解作一讨论,阳明的思想发端常起因于对朱子学的怀疑,朱子以《大学》作为学问的建构,视格物为穷理,故为知;诚意为行,故以《大学》的知至而后意诚而言,先知后行.而阳明不同意,进而主张知行合一,吾人从其《答顾东桥书》里书信之往返,对于其中的知行问题,再做一番检讨,见孰是孰非.其中的主要问题点包括,《中庸》的“博学、审问”等之语,该属知还是属行.及先秦儒者对于知识上的学习,是否重视之,是第一义还是第二义?进而,吾人谈四书中的原意,到底知与行之间的问题,朱子与阳明,谁人能合于原意.又阳明、朱子对知行的见解,能有相合之处吗?本文对此,一一分析.  相似文献   
14.
陈明洁 《学语文》2023,(2):90-93
《论语·子张》篇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两句,古今学者对于“笃志”“切问”“近思”三个词语,各有不同的释读。从语境修辞角度审视,这三个词语应当与“博学”一样,都属状中式偏正结构;从语义逻辑角度考察,则又都与“学问思辨”相关。由此得出最符合原意的解释:博学而笃志,意为广泛地学习且牢牢记住所学内容;切问而近思,是指切中所学未悟的紧要处提问并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既是哲学家,又是历史学家,还是文学家和地理学家,对生物和医学也有相当高的造诣。哥白尼、达·芬奇、张衡、沈括、苏东坡、徐光启、诺贝尔等都是文理兼通的博学大才。  相似文献   
16.
在江苏苏州文庙的庭院里,竖着一块刻有"廉石"二字的巨石。相传这尊青史留名的"廉石",便是见证了东吴清官陆绩奉公忘私、两袖清风的  相似文献   
17.
张奠宙先生接受过民国时期的数学教育,后又成为新中国的数学教育研究者,经历了我国数学教育大发展、大变革、大构建的年代。作为我国数学教育的一名经历者、研究者与构建者,几十年来,张先生积极引领着我国数学教育学的发展与本土特色的构建。张先生是我国研究现代中外数学史的一位代表人物。"鼓励创新、推崇创新"是张先生治学精神的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18.
思源 《教育与职业》2008,(13):58-59
回眸师院·渭水情深 时光荏苒,大道漫漫,情系渭水,梦萦毕原.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咸阳师范学院走过了不平凡的三十年.历经了三地创业、两校合并、跨越发展的艰辛岁月,如今的成阳师范学院已经枝繁叶茂,生机盎然.2008年5月25日,风华正茂的咸阳师范学院将迎来自己的三十华诞.  相似文献   
19.
明代"博杂"之学术特色根源于当时的博学思潮,而博学思潮之所以在明代发生又绝非偶然,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思想文化渊源、科举制度和明代的政治思想现实及风气.其中,学术传统中的博学思想为博学思潮的发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明代的科举制度和政治思想现实及风气在为空疏不学之风的滋长提供条件和制度保障的同时,也为博学思潮的发生准备了批判、反思的目标和对象,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以及学者群体上的保障,而这两个方面又是促成博学思潮在明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轧钢课程的内容繁琐而复杂,在追求"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轧钢课程的教学效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教求其精,学求其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