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654篇
科学研究   14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221篇
  2010年   145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对孩子抱着殷殷期望的父母,都希望给孩子好的教育,但是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呢?正如毛泽东所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作为外因的教育要想起到好的作用,一定要顾及受教育的人,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身心发展状况,进行适时、适度的教育。  相似文献   
42.
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观把体育视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改造受教育者,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的活动。这实际上是一种单一教师主体观的影响过程。它只注意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更没有抓住贯穿整个教学始终的主线,扼杀了学生的天性。而现代教学观则要求教育工作者依据人自身、教育和社会的需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需求,创设一系列和谐、民主、宽松的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解放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43.
陶青 《辽宁教育》2011,(10):13-13
教育目的是人自觉建立起来的理想的人之形象。然而,当前教育目的的笼统、片面,使得教师们无法建立起相应的、理想的受教育者表象,造成实践混乱不堪、各行其是。为此,教育目的应该弃抽象而求直观,整合统一的社会性、个体性于个性生成之中,从而构建起丰满的、清晰的个性化形象。  相似文献   
4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  相似文献   
45.
科学研究表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道德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对道德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主体道德的发展是内外因素交互影响的过程。笔者将从心理与认知、经历与体验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儿童道德教育的因素,从而提出几点拙见,以切实使道德教育落到实处,使受教育者真正受用一生。  相似文献   
46.
解析孔子的教育惩戒,可以得其智慧的启迪,为当代中国教育惩戒的现实困惑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和维度。一、孔子教育惩戒的耻感之度《论语》中教育惩戒包含了态度拒绝、语言斥责、行为处罚等方式,它们无一例外地遵循了同一个尺度:使被教育者产生耻感。在惩戒过程中,孔子身体力行、榜样示范,通过以情动之、以理服之和以德导之实施了三类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教育惩戒。  相似文献   
47.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教育手段相结合而形成一定的德育机制,受教育者经过选择、内化等过程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并通过言语和行为表现出来。但由于德育主体参与者、受教育者体验水平、德育氛围、受教育者特点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德育的有效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德育的价值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48.
一、学生主体性德育的定位主体性德育,即指学生在德育学习、认识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立、自觉、能动和创造性,它是学生主体得以确定的依据和标志。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重视学生的主体需求,其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9.
齐秀珍 《教书育人》2011,(33):68-69
一环境育人的教育心理学效应从人的心理状态看,无意识的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环境设置教育是一种无意识教育,即是不被受教育者察觉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使受教育者在  相似文献   
50.
冯先杰 《教书育人》2011,(22):22-23
教育惩戒,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也颇受争议。有的教育专家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有人认为,惩戒学生就意味着教育和教师的黔驴技穷。有人说"新课改下的教育应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