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4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变形记》是卡夫卡用荒诞的艺术为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谱写的一曲哀歌,苍凉而悲壮。细读《变形记》,从故事的结构、语言的描写以及荒诞讽刺背后的艺术真实,我们不难看出,在这种荒诞艺术背后,作者独到的艺术见解和生活体悟。《变形记》作为荒诞大师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3.
《文学教育(上)》2010,(11):157-158
近日,韩东最新长篇小说《知青变形记》的发布会在成都举办。据悉,《知青变形记》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是韩东第三部涉及知青题材的作品。小说围绕“变形”二字,描写了一个以乡村为背景看似荒唐实则真实的故事:知青罗晓飞饲养的耕牛生病趴窝,这把他带入了一个充满污言秽语和报复的旋涡;他所在村里一对农民兄弟争吵打架,  相似文献   
44.
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运动展开后,中国当代文学就有了许多叙述知青生活的文学作品。叙述知青人生体验的文学作品虽然形式多样,主题不一,但是,从总体上看,基本上都隐含着知青与农民的身份二元对立结构。  相似文献   
45.
作者资料: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首府布拉格,犹太人血统。父亲是百货批发商。他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毕业后主要从事保险业工作。1904年开始用德语写作,1923年迁居柏林专事写作,但次年病情恶化,于同年7月3日病殁于维也纳。主要作品为短篇小说《地洞》(1923)、《变形记》(1912),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等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  相似文献   
46.
卡夫卡曾说,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一个流血的童话。其实这句话完全可以形容他自己,唯一不同的是,也许卡夫卡的伤口更深。他的那些童话或者寓言,他的几乎每一部作品,如《城堡》《变形记》《地洞》等等,无一不在昭示着苦痛、绝望和孤独的命题,这些东西被卡夫卡从人类几乎不可能到达的深处挖了出来,很多年以后,人们被卡夫卡的发现震惊了。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人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相似文献   
47.
我一直认为"唐传奇"是仍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传统文学宝库。可能因为"怪力乱神"说得太多,与宋代以后逐渐形成的"程朱理学"的儒家条框不符,因此"唐传奇"就逐渐受到冷待,甚至被打入冷宫了。  相似文献   
48.
孩子写作业拖拉,不仅仅是动作慢的问题。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来因素的影响。做家长的,动气不如动心,花心思帮助孩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就能改变孩子拖拉的习惯。  相似文献   
49.
Bobo变形记     
Hi!初次见面。我是酒瓶Bobo,自从我肚子里的白酒被主人喝光之后,主人就把我放在高高的架子上,再也没有理会过我。而同样是玻璃,杯子Lily却天天被小主人疼爱地捧着来喝水。我很羡慕Lily能有小主人的陪伴,于是日夜祈祷能和它一样,不再做酒瓶,摇身变成玻璃杯。一天,玻璃神终于听到了我的祈祷,它答应满足我的愿望。于是第二天,我就开始了变身之旅。  相似文献   
50.
卡夫卡的小说代表作《变形记》体现了失去了灵魂与自我的现代人已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乃至形体,最终走向死亡的悲剧主题,这一主题正是为了引导读者勇敢地正视荒诞,走出荒诞,积极探问生命的终极意义,拯救岌岌可危的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