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篇
教育   116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7 毫秒
41.
古史纪年》是基辅罗斯时期重要的编年史,《古史纪年》中女性形象相对处于陪衬的地位,着墨不多。本文对《古史纪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42.
近年来,谢桃坊先生采用历史与理论的方法,通过全面考察20世纪初年国学思潮的产生、整理国故的进行、文史研究的开展和考据方法的提倡,对国学运动进行了反思。谢先生认为:国学是以科学考证方法研究中国文献与历史上存在的困难而狭小的学术问题;古史辨派与历史语言学派是国学运动的两大流派;四川国学是国学运动的一个缩影。这是先生关于国学的三个论断。这对我们现在审视国学热潮的再度兴起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3.
三国时期处于由秦汉大一统局面向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局面转变的开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三国史的研究一向受重视,常有论问世,但无一部系统的学术专阐述这段历史的方方面面。1994年初,A民出版社推出的马植杰《三国史》,填补了这个缺憾。经过初步阅读,深感作对三国及其前后的古史十分熟悉,又善于思考,论人论事,证据确凿,见解公允,卓识创见,不时涌现,且思路清楚,行流畅,确实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学术专。现就个人感受谈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4.
在著名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诞辰 1 1 0周年之际 ,我国学术界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我曾是顾老的学生童书业先生培养的研究生 ,毕业于顾老早年曾学习和任教过的北京大学 ,又与顾老同籍苏州市区 ,因此在顾老晚年 ,曾和他多有交往。顾老的学术和人品深深地影响了我 ,成为我学习的楷模。在此 ,我想谈三个问题 :第一 ,对“古史辨”和“层垒地堆积成的古史”说的认识。第二 ,对顾老开拓的中国边疆史地学研究的认识。第三 ,对顾老奖助后学 ,关怀学术后辈成长的品行的认识。第一 ,顾颉刚先生最重要的学术成就之一是在 2 0世纪前期提出了“层垒地堆积成…  相似文献   
45.
朴社是顾颉刚、郑振铎等一批文人学者在20世纪20年代集资创办的出版发行机构,旨在通过出书赚钱,打出一个专心治学的境界,维持近15年之久。它的出版物,如《古史辨》,对中国现代史学影响深远。顾颉刚是朴社的灵魂人物。本文首次对这一出版史上颇具个性的出版社作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46.
濮阳龙的出土,是中国考古的一大发现。龙,作为华夏族的标志,结合考古发掘与古文献记载,既可说明中原部落大联盟的形成,又可反映早期华夏国家的建立。而45号墓的文化遗存,更为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时代已进入父系社会乃至文明史的黎明期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证。  相似文献   
47.
当前古史传说时代研究应注意厘清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在大量考古学资料与古文献资料未找到很好切入点之前,不易通过划分不同文化集团去归纳传说中的历史人物,而应该根据古史传说时期存在问题去做些具体的探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再去归纳各种文化集团。二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传说与希腊及希伯来古神话是有根本区别的,把中国远古古史传说时代的人物事迹当作神话来看待是不对的。三是古史传说时代的官职制度、宗庙旗杆制度、原始社会组织形态、姓氏婚姻继嗣制度等有由口口相传到了西周时代而书之于简帛的情况,这些是与西周到战国秦汉时期完全不同的制度系统,是后人无法编造想象的,大体可信,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8.
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的形成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23年,顾颉刚提出了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形成与顾先生特殊的学术渊源及时代环境密切相关。它一经提出,即引起中国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客观评价这一观点并吸取其科学合理的成分对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9.
王国维在其《古史新证》中提出“二重证据法”:“研究中国古史,为最纠纷之问题。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学混而不分。……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因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二重证据法”在王国维研究、史学史研究、历史考古学研究以及人类学、民俗学研究中已经被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  相似文献   
50.
杨宽的古史分期观经历了两次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的西周领主封建说变为60年代的战国封建说,80年代后开始反思古史分期。1998年《战国史》彻底抛弃古史分期,提出中国历史有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规律,这是其对历史发展的最终认识。就演变过程来看,是从历史的致用转变到求真。无疑,求真才是史学研究的本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