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篇
教育   116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61.
通过对殷卜辞的大量考证,并结合历史的框架阶段,论证了“ ”(黄)“黄尹”即是黄帝。这在殷代就已成为远古史上的大人物,受到高规格祀典,是确证无疑的。史学界那种认为三皇氏(伏羲、神农、黄帝)只是“神话”或“伪史”的观点是绝对站不住脚的。确证黄帝氏在殷前之存在,即可将中华民族之明史大大提前。  相似文献   
62.
张利 《许昌学院学报》2003,22(1):118-121
20世纪初,西方的史学思想,尤其是进化论、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史学传入中国,更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掀起了追求科学的浪潮,促进了中西学术的交流,也形成了我国现代史学史上震动一时的“古史辨派”。  相似文献   
63.
郭沫若、胡适是上半个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两颗巨星,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史学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和资产阶级史学的典型代表,他们在政治上积极的参与,以及他们在学问上兼及古今博通文史哲学的大家风度,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早在三、四十年代,史学界就有《胡适与郭沫若》的专著出版,将二人相提并论,说明他们在当时文化界举足轻重的份量。但是,“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郭沫若与胡适分属于不同的政治阵营,有着不同的史观作指导,这就直接规限  相似文献   
64.
以《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1923年)为起点,顾颉刚所代表的“古史辨”派古史研究和神话学,以“疑古”“辨伪”为思想武器、“古史即神话”为理念,把与古史纠缠为一体的古神话剥离出来。他的“层累的造成的古史观”亦即神话观和“历史演进法”,开了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中国古神话(古史传说)的先河,为中国神话学的创立铺设了一块基石,成为中国神话学初创时期西方人类学派神话学之外的又一重要学术渊源和流派。“古史辨”神话学的特点,在神话学研究中被概括为“古史的破坏、神话的还原”。  相似文献   
65.
崔述是清乾嘉时期一位出色的辨伪学家,为廓清旧的古史体系,拨开自汉以来的古史迷雾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反传统的批判精神直接为近代疑古思潮提供了养料.此外,崔述治史有自觉追求证据确凿、逻辑严密的朴素理性主义精神,十分重视史学方法的总结.然而,崔述以经书作为考证古史的唯一准绳,使他在确立可信古史体系上难有作为.  相似文献   
66.
大约在一万年前,由于农业的出现,先民结束了漂荡游移的生活,开始定居下来,建造庙宇和城市,发明各种手工业,人类从此沐浴在文明的曙光下。然而,农业是如何起源的?最早的农业种子从何而来?诸如此类的问题正是古史研究中扑朔迷离的未解之谜。本文主要根据甲骨文和金文“麦”字的形体本义,  相似文献   
67.
故事流变研究不能说是一个很新的领域,古人即曾注意到这一问题,但真正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故事流变研究,应该说是从上世纪20年代顾颉刚发表其关于孟姜女故事的研究成果开始的。虽然顾氏的研究是服务于其古史研究的,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研究路径与研究方法,无疑给后来的学者以巨大的启示。故事流变研究的"故事"可以是历史故事,也可以是文学故事;主要目的也不是还原"故事"的实相,而是梳理故事在时间之流中逐渐蜕变的轨迹及其变形背后的"推手"。因此,从古代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挖掘搜罗出相关文献,进行认真审慎的梳理,并寻绎出细微但重要的变化背后的原因,是此项研究中应该致力从事的工作。本栏目此次推出的三篇笔谈大致可归入中国古代故事流变研究的范畴。伏俊琏和杨晓华《故事流变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以大量的实例探讨了故事的分化、研究方法与意义等故事流变研究中的几个重大问题,对具体的故事流变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黄果泉《狐精故事的流变及其人类精神内涵的演进》梳理了秦汉、魏晋六朝及唐宋以降三个阶段狐精故事的流变,并探讨了狐精故事流变过程所体现出的由宗教精神向艺术精神的演进;张富春《五通:神祇中的西门庆》探讨了宋代以后小说中的一个民间神祇五通故事的演变,认为五通故事表现了神人间金钱与贞操的博弈。作为当前这方面研究实绩的部分呈现,这组文章从理论到实例、从经典到民俗,多方位、多视角、开放性地探讨了故事流变的一些相关问题。我们集中刊发这组文章,也是希望能以此为契机将中国古代故事流变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68.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这部书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他用现代科学的眼光,全面科学地总结和论述了中国历史上前5000年前后至前4000年前后之间的这段历史。这段历史就是人们经常谈论的炎帝、黄帝、颛项、太嗥、少嗥、尧、舜时期的历史。这段历史就是人们传颂争议了两千余年,至今仍不知其详,仍不知其真实性的历史。称为“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即只有民间口耳相传的“历史”,无直接的文字记载的历史,无从细究详察,亦无从查实考定。  相似文献   
69.
台湾已故学人朱维焕先生所著之《国学入门》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5月出版,是书系先生生前任教于中兴大学,为诸生讲授"国学导读"一课之讲义。因其为讲义,故而整理成书,部头不大,却极其条理有致,一如近人雷海宗先生之《西洋文化史纲  相似文献   
70.
王洪伟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2(2):98-103,122
童书业学术研究领域广博,在其所涉领域皆有独到建树。画学史上的"南北宗"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末及整个30年代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童书业从史实考辨角度进行辨伪研究,是民国时期最早在美术史研究领域运用新历史考证法的学者。分析童书业"南北宗"研究,可加强对学术方法与研究对象性质转换之间关系的理解,同时能更深入了解民国史学对美术史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