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692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51.
天水方言词汇继承了一部分古汉语词汇,本文对天水方言中保留的部分古汉语词汇作考察分析。  相似文献   
52.
古汉语的学习,尤其是古诗文,对于继承几千年来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古诗文毕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一首古诗,短短几句,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意境,  相似文献   
53.
古汉语凝固结构是指文言文中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而形成的固定形式,也叫固定结构。研究并掌握古汉语凝固结构,对于阅读和研究古典文献,尤其是对中学文言文教学大有裨益。本文就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中的常见凝固结构,例列十五类,见教于方家。一、以为、以……为文言中的"以为"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如: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  相似文献   
54.
叶忠明 《语文天地》2013,(15):50-51
《管仲列传》是苏教版《〈史记〉选读》(2008年6月第三版)中的一篇,笔者认为编者对"贵轻重"的注释存在两个问题,谨提出来以供编者及广大读者参考,望批评指正。"贵轻重"所在的段落为: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  相似文献   
55.
盛长荣先生真草隶篆诸体兼精,诗书画印文采斐然。经《华夏风采》理事会推荐为2012年第五期的封面人物。盛长荣在中国美院国画系进行了系统学习,以后又不断地拜师学艺,书画已自成一体。他的老师章祖安教授说,盛长荣对古汉语钻研很深,有了古文字根底来从事书法研究,就触类旁通了。刘江老师亲手教过盛长荣篆字篆法和篆刻,并夸他悟性很高,临摹汉印形神皆备。在吴山明为院长的开明画院,盛长荣是画院的"常客",他还担  相似文献   
56.
Hopper & Thompson提出的及物性假说能更加合理地揭示汉语常用词演变的渐变性和动态过程.从及物性特征分析,中古时期,"开"仅仅在主语施动性、宾语个体性及受影响性、动词肯定性等特征上替换了"启",而"启"的语式特征仍然强于"开",这个特征既决定了"启"可能还会较长时间适用于语言使用中,也证明了"启"正在退出"开启"语义场.  相似文献   
57.
古汉语中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某一词既用作此类词,又用作彼类词。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它们的区别往往认识不清。例如:1.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2.其家必曰益。(《吕氏春秋·贵当》)例1的“坚”,原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名词。例2的“益”,原本是动词,这里用作形容词,那么,哪一个是词的活用,哪一个是词的兼类呢?要对它们进行区别,当然首先应该弄清什么是词的活用,什么是词的兼类。对于这两个问题相关教材和专家有诠释,基本上能够形成共识:所谓词的活用,是指某一类词…  相似文献   
58.
古汉语里,有时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动词可以表达一对反向意义。这种现象是词义在衍变发展过程中,或成于同一语源的分化,或就于词义的消长引申,或因于先秦语法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59.
让学生识记古汉语文化常识是语文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这里列举现行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相关古汉语官职变用词语,供广大中学生在阅读时能更好的辨认和识记,以增加文言常识,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60.
现代汉语中,数词无论是在表示物量还是表示动量时一般都需与量词连用。从汉语史的角度考察,古汉语中数量词用法比较复杂,在表数量上有一个由数词单用到数词、量词连用的过程;而且数(量)词的句法分布比较多样与现代汉语多有不同。本文主要考察古汉语中数量词的使用情况和在不同时期的用法现象,从而描绘出数量词的使用发展的演化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