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63篇
科学研究   28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81.
罗燕 《大观周刊》2012,(6):59-59,131
古筝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丰富的传统文化给人们留下了古朴雅致的情趣。然而,为使古筝艺术的普及教学能更为健康的发展,我们有必要从古筝考级的现状来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82.
滑音是古筝演奏的重要技法,也是古筝韵味的主要表现。古筝演奏中左手滑音的运动知觉是对古筝滑音这一技巧更深刻的认知。演奏者掌握运动知觉的特点,体会运动知觉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对自身生理机能的运动进行合理地控制、全面地调节、自然地过渡,还能帮助演奏者增强演奏的表现力,形成独特的演奏风格。左手滑音运动知觉的培养应从三方面着手:建立左手滑音运动知觉概念;加强左手滑音运动知觉的练习;注重学习传统筝曲。  相似文献   
83.
正那是一个秋天的黄昏,斜阳渐落,云霞染红了天边。我和家人一起吃晚饭,偶一抬头,见窗外冒出两张粉脸。再一细看,是阿美和小胖,正挤眉弄眼地朝我招手,我会意地冲他们点点头。妈妈在一旁说道:"别着急,多吃点饭。"我心里跟猫挠似的,胡乱扒拉了几口,就站起来说:"吃饱了,我要出去玩了。"话音刚落,人已跑远。不一会儿,院里的小伙伴陆续聚拢过来。  相似文献   
84.
一、当代筝乐作品中的特殊技法(一)摇指类1.多指摇:筝曲《秋望》(王中山曲)的尾声部分,运用的多指摇的演奏技法,再现了主旋律,将主旋律从单声部的旋律转化成为一个丰富且具有流动性的和声化的色彩带,达到了对主题形象和音乐形象的进一步的深化和升华。2.双手摇指:《云岭音画》(王中山曲)第三段"恋歌"中创新性运用双手摇指的新技法,运用复调的结构,使旋律音调在两声部中表现出持久的长音效果,并运用西方音乐中的卡农的形式,旋律交织呼应,犹如一  相似文献   
85.
古筝教学是中职院校艺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且声音婉转动听,深受中职高中年龄段学生喜爱。然而,古筝教学过于强调演奏技术,而忽略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导致古筝教学效果不佳,如何在古筝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是中职艺术院校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首先结合古筝教学的特点分析,基于此阐述了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86.
范婷 《科教文汇》2008,(28):215-215
本文简述了古筝左手演奏技术的创新的历史,提出了只有左、右手演奏技术日臻完善,古筝的演奏才能达到“声韵相谐”。  相似文献   
87.
简要介绍了古筝教学中的几个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88.
89.
丁伟  李强 《华夏文化》2013,(3):54-55
琴筝是古筝的鼻祖,古筝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中的一件瑰宝,与由西域传入的唢呐、琵琶不同。相传秦筝由秦朝的蒙恬将军所造,也有人认为是汉代的京房所作。“筝,本秦声也,相传云蒙恬所造,非也。制与瑟同而弦少。”(《旧唐书·音乐志》)。秦筝的来源与秦有直接的关系,后来它也成为上及宫廷、下到百姓人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我们将从秦筝的来源,诗歌词赋中的“秦筝”,以及当代流传的秦筝复兴三方面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0.
中国古筝界最重要的盛会——第八届古筝学术交流会于2017年10月31日—11月3日在扬州举行,此次会议举办的应时、及时又准时,是历年学术会议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表演最甚、最为成功的一次。学术会议是一门学科发展状况最前沿的反映,通过综述本次学术会议,总结筝界当下的创作、表演、研究等状况,并将其成功和不足做以学术评价,以期对以后古筝学科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