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63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白马公孙龙     
公孙龙的骑白马已经走到了现代逻辑学和语言学的边缘。特别是他的《指物论》已经领悟到人们对于现实和世界的认识,依赖于语言的命名,如再向前一步,或许就是人类的一大步。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以公孙龙等为代表的早期名家学者囿于名实关系的探讨,过于“苛察缴绕”,使后世文人望而却步,有些学人则视其为“诡辞”,致使中国的逻辑学和语言学研究两千年间止步不前。  相似文献   
42.
尹文子是先秦逻辑思想发展史上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也是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从名形与名事两对具体对立的情形阐明了抽象意义上的名实关系;他在中国逻辑史上较早地探讨了正名原则,其正名原则避免了形、名背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43.
郭光华 《新闻界》2006,(6):90-91
2002年第一档“民生新闻”节目《南京零距离》诞生,收视率迅速提高。马上引发全国不少省市电视台的跟进。同样获得高收视率的回报。“民生新闻,一抓就灵”,这句话已成为中国电视业界提升收视率的秘笈。  相似文献   
44.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读书、求仕一直是广大知识分子的人生必经之路,所以历朝历代,上自官府,下至家族,都很重视教育。家族教育是最基本的,也是全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家训”,便是知识分子家族教育的产物。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即写有《诫子书》,西晋杜预也有《家诫》,但因篇幅少,内容简略而未能流传。而最有名的家训读物则是《颜氏家训》。  相似文献   
45.
46.
佛教所用的“语言”是广义的,主要有两种,一是口头语言,即言说,二是书面语言,即“名”.佛教对语言本质的分析侧重于对名的分析.佛教认为,名也有种种不同的行相,即有不同的活动、作用方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之所以如此,既与安立名称的人有关,又与相有不同样式、“势力”有关.佛教探讨语言本质及其与所指关系的目的在于:破众生的“名言系缚”,让其由此得清净解脱.在名的本质以及与实在的关系问题上,佛教发起了名副其实的“哥白尼式转变”.因此,佛教语言哲学既有世俗一般语言哲学的动机和维度,如也想回答关于语言的一系列本体论、认识论等问题,更重要和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同时有解脱论或人生哲学的动机和维度,因为它试图通过对语言的探讨,揭示众生离苦得乐、去凡成圣的原理、出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47.
“一实多名”是汉语称谓系统的一个明显特征,越是常见的“实”,其“名”也就越多。本文撷取古今文献及经典文学作品中有关“妻子”的种种称谓形式,从语用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发现制度背景、时地因素、交际心理、交际场景等因素是“妻子”称谓形式繁丰的主要根源,而这些因素都是广义上的语境因素,从而揭示了语境在称谓系统开放性方面的“催化剂”作用,论证出语境因素与“一实多名”现象的源流关系以及语境对称谓词选择与理解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48.
在完整流传至今的古希腊著作里,苏格拉底的高足色诺芬的《居鲁士的教育》(Cyropaedia)是唯一一本书名直指教育主题的经典著作。关心教育的学者都会忍不住一睹为快,此书却似乎并未获得大部分教育研究者的青睐。国内关于《居鲁士的教育》的研究论文只有寥寥数篇,从教育角度切入的论文目前几乎没有。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怪此书“名实不符”,虽然其标题直指paideia(教育),但只有第一卷某些部分才具体谈论居鲁士接受过的教育,这是教育研究者尤其是教育史研究者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而其主体部分毋宁说记叙的是居鲁士的统治,尤其是居鲁士如何创建和维持帝国。  相似文献   
49.
两汉名实思想在先秦名实理论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其论述主要体现在《淮南子》和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淮南子》认为名所表达的概念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同时主张操名责实,并主张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名实关系,同时看到了名实关系的多样性;董仲舒则对名号关系做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与先秦时期纯理论研究的理性因素相比,两汉名实思想主要是为了达到"正名以正政"的政治伦理目的,表现出为政治服务的特点。  相似文献   
50.
先秦名实观从一开始就是为政治服务的,韩非批判地继承了儒家的名实观,提出了形名逻辑的观点,最终的政治目的也是为了使社会达到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