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5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1.
本文通过对济慈的叙事诗《伊莎贝拉》中哥特小说元素的分析来探讨这首倍受批判的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弗协调逻辑是一种可以容纳“矛盾”的非经典逻辑,其所容纳的“矛盾”被称为“真矛盾”。在弗协调逻辑看来,逻辑悖论就是一种“真矛盾”,是可以被弗协调逻辑系统所容纳的。在分析逻辑悖论语法表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弗协调逻辑消解悖论的逻辑机制。弗协调逻辑作为一种解悖方案,实际上是隔离了悖论对系统的不良影响,这种隔离意义上的悖论消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其相对于协调而区分出来的弗协调,也具有重要的逻辑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前期作品中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它继承了英国女性哥特小说的传统,蕴含了大量女性哥特小说的元素,集中体现在女性形象的矛盾性及其双重作用、女性与父权制度的矛盾关系和小说文本的矛盾性这三个方面。在女性哥特这一新的视角下考察这部小说,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乔治·艾略特女性意识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4.
流动图书馆不仅改变了小说出版这一行业的经济形态,左右着19世纪的出版政策,而且,它全面决定了19世纪英国小说的形式和内容。一言以蔽之,19世纪的英国小说体现着流动图书馆所喜欢的篇幅、所偏爱的情节、所赞同的主题、所拥护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呼啸山庄》是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本文作者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哥特式”特征,重新解读《呼啸山庄》这部小说,揭示出作家深远的寓意: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强烈渴望.《呼啸山庄》中,矛盾尖锐对立,纷繁复杂,哥特式特征则强化了对这一问题思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J·K·罗琳是在20世纪末登上文学舞台并且大放异彩的英国女作家。1997年,罗琳在英国出版了第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很快就登上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位。她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英美各国甚至世界范围内迅速风靡,不仅吸引了众多儿童,而且也令无数成年人废寝忘食地沉迷其中。J·K·罗琳的小说《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通过在传统的哥特式小说的基础上加入儿童文学的幽默和温暖,给哥特式小说添加了新的时代特征。本文从传统哥特小说的构成要素入手。解读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对传统的哥特式小说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宋寒冰  刘颖  刘悦  程莲 《海外英语》2013,(1):194-196
哥特文学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却一直处于被批评的地位,特别是在中国。哥特小说不仅曾经红极一时,而且其本身具有许多积极向上的特点,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借鉴价值。在对哥特式文学的分析中,黑暗因素是哥特小说的主要色彩。黑暗因素通常包括恐怖的因素、黑暗的时间以及梦境。恐怖与恐惧是一个哥特式小说作者广泛采用的主要的黑暗因素。在许多哥特小说中,哥特小说的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的描绘表达出黑暗的世界,吸引读者进入充满紧张恐怖气氛的环境,这种写作手法十分适合现代读者的口味。梦境是哥特小说的另外一种黑暗因素。当人们感觉到噩梦或梦中的情景经常在现实中发生时,会感到恐慌,也使读者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黑暗的时间是哥特文学的另一个黑暗因素。  相似文献   
18.
吴静 《海外英语》2013,(21):232-233
哥特传统广泛地存在于英美文学中。该文首先探讨了英美文学中哥特小说的起源,进而分析其在美国文学中发展壮大的原因,而后梳理出美国文学中哥特式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最后指出,哥特小说致力于揭露人类如何去面对善恶以及深刻的道德探索。  相似文献   
19.
被视为新一代幻想文学代表的英国作家尼尔·盖曼(Neil Caiman),在其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坟场之书》中,一方面传承了英美哥特文学中的“黑色”元素,另一方面对哥特文学传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与颠覆,创造性地运用陌生化效果、幽默元素、“过山车”游戏等策略改变了哥特小说中原有的恐怖趣味和模式化叙事,从而以惊人的想象力打造出一个儿童式的“哥特世界”,彰显出儿童文学作品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20年代以后,哥特小说在美国迅速繁荣、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美国社会和文化中强大的清教主义传统。作家霍桑深受清教主义影响,创作明显继承了哥特传统。在他的笔下,哥特传统被注入到了心理深度。心理描写历来是霍桑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霍桑的作品“主要不是表现社会的风俗习惯,而是刻画人们的思想冲突和心理活动”^[1]。在其代表作《红字》中,霍桑大量采用了哥特手法,并将心理分析与哥特艺术完美结合起来,深入探讨了“善与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