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5篇
  免费   5篇
教育   2760篇
科学研究   65篇
各国文化   117篇
体育   275篇
综合类   223篇
文化理论   23篇
信息传播   70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357篇
  2013年   328篇
  2012年   310篇
  2011年   330篇
  2010年   283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167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张志和的《渔歌子》约写于大历七年(772)秋(8月),时作者四十二岁,即写于张志和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湖州交往期间。据清代张宗捕《词林纪事》引《乐府纪闻》所载:“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尝谒颜真卿于湖州,以舴艋敝,请更之,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雪间,作《渔歌子》词。清代胡风舟编辑《金华丛书》,在张志和著《元真子》卷上前,载有颜真卿《浪迹先生元真子张志和碑》,其中记有“大历七年秋八月,讯真卿于湖州。真卿以舴艋舟敝,请命更之。”另唐代沈汾《续仙传》有云“志和守真养气,天下游览,颜公真卿与之有善。颜为明州刺史,与客会饮,乃唱和《渔父词》。其词首唱即志和之词。”  相似文献   
72.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在这篇文章里,引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一段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接着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开头评论道:“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作者的言下之意,”壳如红缯”的比喻是不够恰当的,“粗糙”的荔枝壳和“滑润”的丝织物怎能放在一起作比呢?  相似文献   
73.
试析陈子昂对武则天的态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子昂既支持武则天的政治改革,又反对武则天的恐怖政治及佞佛靡财,他不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学家,还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74.
对于唐代诗论中的“象外”,今人多解释为“诗歌具体的艺术形象之外”或“物象之外”。这样理解忽略了唐代“象外”使用的实际语境。本通过探求“象外”语境的变化,认为诗论中的“象外”与其他语境中的“象外”一样,都具有超越世俗的品性,着重于内心的体悟,具有鲜明的社会化意蕴。  相似文献   
75.
唐代寺院旅店业兴盛,成为突出的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不仅与唐代佛教鼎盛而寺院经济的繁荣相关,也与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员流动频繁、寺院旅游休闲、山林修学之风等因素相关。唐代寺院旅店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寺院经济的上升与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同时也强化了佛教的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76.
晚唐词人韦庄以直抒胸臆的创作手法和表现视域的宽阔、题材的多样性,直接开启了宋代婉约词的先风。他的歌词再现了自己双重人格和双重情感特质,充溢着对生命短暂的感叹、壮志难酬的忧虑,历尽磨难渴望和平的理性向往,以及扬弃正统思想的等级观念之后,对下层民众深表同情的人主义情结。同时也反映了晚唐及时行乐消沉颓废的时代风尚在他思想和灵魂深处留下的点点痕迹。  相似文献   
77.
唐人爱宝马、写骏马,表露进取向上的时代风貌。病马、老马、瘦马意象,则表现了唐人豪气壮怀不得舒展的压抑心情。唐代学中的马意象有所传承,又显示出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78.
文章介绍并研析了唐代巩县窑的生成、沿革、结构、产品与影响。  相似文献   
79.
杨郁 《现代语文》2007,(4):22-22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乃至中国古代学的两座高峰,李白飘飘欲仙,有“诗仙”之称;杜甫博大精深,有“诗圣”之誉。两人共同生活在由盛到动乱的历史时期,然而,相同的历史却成就了两位同样伟大而却迥然不同的诗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80.
本文从文化和文学角度探讨唐代倡伎的生存状况及其与社会各阶层的关系,着重分析在“特重科举”的唐代社会背景下,倡伎与新及第进士的交往以及这一现象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