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5篇
  免费   3篇
教育   1870篇
科学研究   66篇
各国文化   38篇
体育   47篇
综合类   71篇
文化理论   34篇
信息传播   17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南龙翼将比较批评广泛运用到他的诗评活动中,他对唐代诗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包括比较批评初唐诗、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对宋诗、明诗也以比较批评方式论之,折射出了南龙翼古典诗学批评方式所蕴涵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2.
刘伟  郭艳 《甘肃教育》2022,(16):97-100
为助力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复习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达成读写互涉互融、教学相生相长的目标,可采用小群文阅读方式,组织读、写、评循环一体的课堂教学。本研究以《唐诗三百首》选篇小群文阅读教学为例,从原生文本导读、次生文本鉴赏、创生文本交流等方面展开论述,对学生进行古诗专题复习提供了可选择的思路。  相似文献   
63.
扬州在历史上因近海而被称为“海城”,唐人诗歌记载、印证、呈现了“海城”扬州历史境象、海天气象、盛世印象,从中可见扬州自古以来作为运河名城、经济重镇、开放港口的兴盛脉络、时代风貌、城市能级及其生成机理。  相似文献   
64.
陈子昂的名字是与盛唐学联在一起的。他的诗歌创作一扫六朝“彩丽竞繁”、“逶迤颓靡”的余波而呈情感充沛、壮大高昂的崭新风貌;他高举“兴寄”、“风骨”大旗,喊出诗革新的疾呼。从而开启了盛唐一代诗风的大幕,“国朝盛章,子昂始高蹈”(韩愈诗)。  相似文献   
65.
本研究从生物多样性视角分析了《唐诗三百首》中的310首唐诗,发现绝大部分诗篇有与生物多样性相关内容。其中涉及淡水、海洋、森林、草原、荒漠、农田和城市生态系统;涉及动物界的脊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和腔肠动物门,植物界的被子植物门、裸子植物门、蕨类植物门、苔藓植物门,以及真菌界。分析发现,不同体裁、句长的唐诗中生物多样性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字数是导致该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将“唐诗”与“生物学”联系起来,可推动中小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  相似文献   
66.
从方法论的角度审视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唐诗部分的编写,其开拓之功呈现在四方面:以语词和意象的视角来探究艺术个性,使诗歌品鉴趋向实证化、理论化;采用双视角的分期法,注重诗歌自身发展的承传性,使诗歌演进的历时性衔接更紧密;以心态分析切入文学史的第二个层面——创作主体层,融贯作品风貌的赏鉴;关注中国文人的人际关系对于文学的影响,将文学史共时性的横切面展现给人看。  相似文献   
67.
李重华是清前期著名的诗论家,他的《贞一斋诗说》在清代诗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在清代前期“尊唐”与“趋宋”之争中,李重华能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总结了唐代古体诗古朴、厚重的风格特色,在肯定五言、七言古诗的基础上,赞扬了唐代近体诗的辉煌;也看到了宋诗对于唐诗的吸收与突破,并认同宋诗多抒议论、重视义理、风格质朴的特色,同时对西昆、江西诗派提出批评。李重华对唐、宋诗的评价,为后世探究唐宋诗的理论价值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68.
唐代一改魏晋六朝《吕氏春秋》接受的冷落局面,诗文中较多征引《吕氏春秋》,其中唐诗征引《吕氏春秋》典故在550次以上,多为事典、物典,主要表现在伶伦制律、高山流水、宁戚叩角、宓贱鸣琴、戴星、汤祝、剪桐、蚌胚等方面。对于其它难以归类的典故,也从词性与用法方面予以辑评。从唐诗征引《吕氏春秋》典故,管中窥豹,既可分析诗人的趣尚、生态与心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人对《吕氏春秋》的认可与接受情况。《吕氏春秋》以类书性质在唐代的广泛传播,使它超越魏晋六朝,上承两汉,下开两宋,在《吕氏春秋》接受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9.
唐代是玉箸意象的繁荣鼎盛时期,唐诗中的筷箸意象不仅限于表达本义,并且稳定成为以美人泪象征闺怨的象征性意象,在闺怨诗中频繁出现。对魏晋南北朝至清代所出现的玉箸意象进行语料检索,可以明晰玉箸意象的历史发展变化,从而厘清唐诗中不同题材的玉箸意象表达的意蕴。通过分析唐代诗人对玉箸意象的书写,解读其意象艺术的演化轨迹和经验成果,可挖掘玉箸意象在边塞诗、闺怨诗、咏怀诗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韵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0.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好课观,可用16个字概括,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一、书声琅琅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这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宝贵经验"。熟读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了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书声琅琅,要求语文教师把读书训练摆在第一位,要提高读书的数量,更应提高其质量。短的文章要让学生熟读成诵,长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